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身價五塊錢的咖啡凸蓋


實際價值 vs 無形價值

自從我買了隨行咖啡杯之後,我心裡總會默默期待要帶著它去咖啡店裝咖啡回家喝,這件事情會給我舒服的感覺,而這種舒服的原因來自於-


每次外帶一杯咖啡,喝完之後,每次沖洗咖啡紙杯跟塑膠杯蓋要做資源分類的時候-那個當下,總會帶給我一種矛盾的罪惡感,為了自己一股每天早晨肚裡溫熱的愉悅,這種開啟每天舒適感的行為背後,地球卻正在為我的這個"舒適"而付出代價。

尤其每次在沖洗咖啡杯蓋的時候,我都會有種震撼,心裡想著:「就這樣了嗎?接下來,這個杯蓋就只剩下污染地球這個唯一宿命了嗎?」

另一方面,心裡也總是會有種很可惜的感覺,因為這個凸蓋式的咖啡杯蓋並不是普通的凸蓋,第一次使用它的時候,其實這個杯蓋帶給我的驚喜大過這杯咖啡(希望咖啡店老闆不要看到這篇)。
我仍然記得,那天我拿著那杯咖啡走回家的路上,我好像是手中捧著什麼寶貝似的,有點癡癡的看著它(根本就像是被貼心的人照顧的無微不至的那種感動跟崇拜吧),我心裡覺得:它好棒喔!怎麼有這麼細心的咖啡杯蓋呢?它的模具一定開的很仔細,而且它的設計如此用心,彷彿是貼心的為著每一個外帶咖啡的人著想-我就感覺到被那個設計者"照顧"到了。
在外帶的路途中,不管是手持或者是放在車上的杯座,咖啡杯總是或多或少會經歷到一些晃動,而咖啡很可能會溢出來,而它這個貼心的小封蓋設計,不只解決了咖啡溢出的問題,最根本上的,它是解除了拿著外帶咖啡杯的人心中,擔心著咖啡會溢出的那份擔憂跟小恐懼-這已經是心理感知層面的事情了,神奇的就是,這杯咖啡帶給我的"全然安全感",已經遠遠勝過了咖啡口感跟香氣的感官價值,我幾乎是沉醉在被一個咖啡杯細心照顧的情境裡面。

能夠想像嗎?一個沒有生命的塑膠杯蓋,竟然會釋放出如此細膩的情感,它的細心之處並不僅只於此,我還沒有提到它的小封蓋座跟上面標示的圖示跟文字呢,小封蓋座可以非常精準吻合的跟小封蓋子結合,不會太緊太難闔上,也不會太鬆以至於脫落。
上面的文字選用的字體、凸出的厚度比例、部分字體傾斜的角度,這個剛剛好的適切感,是誰掌握的呢?也許開模的人經過了百般的測試與失敗後終於找到了這個恰當的比例,也許,是設計者的用心,無形之中造就了這種適切的巧合跟完美,也許,這就是我心中探尋已久的一種美好。
縱使,它僅只是一個等待回收的咖啡凸蓋,它的宿命只有一次性的綻放,但它仍然完成了百分之兩百的體貼任務,然後被我清洗之後靜置許多日,無法釋懷的是它帶給我的震撼,當然還有一份不忍丟棄的捨不得。

自從我被殘害地球的罪惡感一次次的提醒之後,有一天我終於買到了喜歡的咖啡隨行杯,目前為止我使用了兩次,第一次它讓咖啡折價了三塊錢,第二次我發現,它變成讓一杯咖啡折價五塊錢-身價提升了耶。

所以那個給我體貼感的咖啡凸蓋身價是五塊錢阿,這個貨幣價值在我的心中造成了一些波盪,因為我深深明白著,這個咖啡杯蓋所帶給我的感知價值是遠勝過於此的,事實上我根本無法記得上一次被某個物品的貼心震撼到的時刻是何時,記憶中好像沒有過?

我其實已經資源回收好幾個杯蓋了,拍照的這個是唯一被留下的那一個,資源回收的婆婆,知道這一個價值五塊錢嗎?我想當杯蓋進入回收場的世界,它僅剩的價值衡量方式就只剩下重量這件事情了吧。

我在這裡,想感謝的是設計這個咖啡凸蓋的設計者,謝謝你,你的這份用心跟細心,還有貼心-無論你是在哪一個時間空間裡創造了這個凸蓋-我在現在這個時空下,感受到了,這種無形價值的流傳,遠遠勝過一個咖啡杯蓋所有製作成本的實際價值。


而你,看到多少價值呢?如果這個咖啡杯蓋在你手中,你感受到的是等於五,還是大於五?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我今天要來,動搖你的信心


哲學家談:意識是什麼?


  Dan Dennett是現今世上非常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他最知名也最具挑戰、爭議性的論點是他認為:人的意識以及自由意志其實是大腦中的物理過程結果,在一場2003年的TED演講中,他說到:

我今天要來,動搖你的信心-因為我知道那種感覺,我自己也有那種感覺,我要動搖你自以為了解自己靈魂深處的信心,我要動搖你自以為能控制你自己的意識的信心,這就是今天的主題。


  他認為,我們不僅不瞭解我們的意識,大半的時間裡,我們的大腦正積極的愚弄我們,以下是他當時提出的一些解釋:

我的朋友里•希格爾寫了一本好書,他是夏威夷大學的宗教學教授,他是魔術專家,精通印度的街頭魔術,他的書就是寫這個「魔術網」。我想跟大家分享這一段話,他寫這個問題寫得太好了,他說:「這是關於魔術的書,人家問我“真的魔術嗎?”,所謂真的魔術,意思是奇蹟、幻術、超自然力量,我說“不是,是障眼法,不是真的魔術”。」這麼說,真的魔術指的並不是真的魔術,做得出的真魔術,其實並非真的魔術,障眼法是一些把戲。

這就是許多人對意識的感覺,真的意識不是一堆把戲,若把它解釋成一堆把戲,那它是什麼都好,但不是真正的意識,當我嘗試解說意識時,很多人完全不能滿意也不能相信,這就是我說的問題了。
                         
  我們許多人所以為的意識,例如在大腦系統中的視覺,其實多是障眼法所組成的錯覺,但許多人不曉得有真正的意識存在,於是誤認障眼法就是唯一的且真的意識,簡單說,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大腦所營造出來的假象是真相,並且似乎比較樂意活在誤認的世界之中。

因此我嘗試,做一點會讓很多人不高興的事,就像大家不喜歡看到,某個魔術把戲被揭穿一樣,你們這裡-如果有人自作聰明要解釋,某個魔術背後是怎樣弄的,有多少人會想按住耳朵說「我不想知道!別掃興,我寧可不知道,不要告訴我」,我發現很多人對「意識」就是這樣,抱歉,如果我說得太清楚、太明白,而你不想知道這些把戲,最好現在就走,但我也不會全都解釋給你們聽,我會像哲學家那樣做,哲學家會這樣解釋刀鋸美人的魔術,大家都知道「刀鋸美人」吧?哲學家會說「我來給你解釋這是怎麼做的,其實魔術師並沒有真的把美人鋸成兩半,他只是讓你以為他真的做了,那你說「對,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哲學家說「喔,對不起,這不干我們學系的事。」

我現在告訴各位哲學家怎麼解釋意識,但我也會嘗試讓大家明白,意識並不那麼令人驚訝,你擁有的意識也不那麼奇妙,不像你原本可能以為的那樣,順道說,里•席格爾在他的書裡也提到這點,他的魔術令人驚嘆,後來觀眾也以為他做了這個那個的,但其實他什麼都沒有做,他甚至試都沒試過做那些事,人的記憶會把自以為看見的東西誇大,意識的情況也是如此。

以下是另一種效應,請看這幅貝洛托的畫作,在北卡羅萊納州美術館展出­
貝洛托是加納萊托的學生,我很喜歡這類作品,它的大小就像你們看見那樣,我也很喜歡加納萊托,他的畫著重細節,你可以靠近,看到畫裡的細節,我先是從畫廊的另一邊看到它-
我以為它是加納萊托的畫作,會有許多細節,我發現橋上有很多人,你可以看見他們過橋,我以為我走近,可以看到那些人的細節,他們的衣服和其他的東西,我走近這幅畫,卻叫出來了,我叫了,因為我走近時,發現那裡沒有什麼細節,只是一片片鋪陳亮麗的顏料-

我慢慢走上前,預期找到那些不存在的細節,畫家巧妙地暗示那裡有人、衣服,還有車和其他的東西而我的腦袋接受了這樣的暗示,這裡有個新的技術,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這樣色塊會比較容易看到,看到嗎?你走近了,看到的就只是一些色塊。當畫家添上一兩片的色塊,暗示出有一個人-比方像馬文·閔斯基,說的那個意識群體,畫裡是不是有小小的畫家跑到我們腦袋、填上細節呢?我不認為如此,不可能。可是這怎發生的呢?好,還記得哲學家如何解釋刀鋸美人嗎?道理一樣,大腦只是讓你以為有細節,你以為有,不是真的有,大腦並沒有真的把細節填上去,它只是讓你預期那裡會有細節。

  在上述這個顯而易見的例子當中,清楚解說了我們的視覺是用何種方式呈現在我們自以為清楚並且能掌控的感官之中,這個真相的揭露只是一個開端,其實我無意嚇唬任何人,但我想隨著科學的進步,許多以往不能解釋以及一探究竟的「真相」,也許現在已經是時候公諸於世了,太多過去的自己以為、太多過時的錯誤認知,我認為在這個資訊快速更新的時代下會顯得見識淺薄落伍,倘若我們無法掌握關於人類認知的最新突破資訊,又要如何創作當代的新藝術視野呢?我認為我們若要創造真正的當代藝術,我們必須先具備最當代的人類認知科學知識,而就我所觀察,台灣在這方面的資訊更新非常的緩慢,而藝術界所參照的史料中,許多已經被一一推翻了,但知識教授者極有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我想讓大家看到科學家利用外在、第三者的方法,能讓你了解你自己的意識,連你自己也沒有想過,你以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識,其實你是控制不了的,在發展心智的理論方面,我們確實進步了許多,傑夫‧霍金斯今天早上講述他嘗試為神經科學,建構一個整體的大理論,他說得對。這就是問題了。有一回我去哈佛醫學院的講座,實驗室總監說「我們實驗室有個說法:研究的若是一個神經元,那是神經科學,研究的若兩個神經元,那是心理學」,我們需要更多理論,很可能是由上而下的。

  
為什麼要懂意識?

  Antonio Damasio在了解意識的生物起源這門學問上居於領者的地位,他發表的神經科學研究報告中顯示,情緒在社會認知和決策中皆發揮了核心作用,他的研究結果在近代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上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試圖突顯,一般人都普遍忽略意識的重要性:

我們大家每天早上醒來,我們的大腦會神奇地重新獲得意識。我們會完全重獲自我意識以及自身的存在感,但是我們幾乎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過這個神奇的事情。事實上,我們應該這麼做,因為如果沒有大腦意識,我們不會有任何關於人類的知識;我們也不會懂得任何有關世界的知識。我們將不會有痛苦,但同時也不會有歡樂。我們將沒有得到愛的機會或者創造愛的能力。當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有一句名言:創造了意識的人應該被狠狠的責備。但是他也忘了,如果沒有意識,他將不能感受到真實的幸福甚至沒有成就卓越的可能。

  在這篇演講中,他以科學研究者的專業角度,做了簡短的解釋,並提供一個定義「意識」的依據:

無論如何,什麼是意識?什麼是大腦的意識?我們可以簡單觀察一下然後說,好吧,它就是那些當我們陷入深度睡眠並且不做夢的時候失去的,或者當我們麻木的時候丟掉的,但是當我們睡醒或者從麻木狀態中回復過來時我們又會重獲意識。但是我們在麻木狀態下,或者當我們進入深度睡眠並不做夢的時候,我們失去的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它是一種思維,是一組源源不斷的精神圖像。當然想想那些可以被感知的圖像,那些可視的圖像,例如你現在與我和這個講臺的關係,或者聽覺的圖像,就像你現在與我說的話的關係。這些源源不斷的精神圖像就是思維。但是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是我們所有在這間屋子裡的人正在經歷的。我們並不是視覺或者聽覺或觸覺圖像的被動展出者。我們擁有自我。我們有一個自己現在自動呈現在我們的意識中。我們擁有自己的思維。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經歷這些,而不只是坐在你旁邊的人。

所以為了有大腦的意識,在你的大腦意識中有一個自我。所以大腦意識是一個有著自我存在的意識。這個自我將主觀視角引入意識,而且我們只有在意識中有自我的時候,才會達到完全有意識的狀態。所以要弄清這個關於意識的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第一,思維在大腦中是怎樣連接在一起的,第二,自我是怎樣構造的。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懂意識才能來評斷藝術或者其他的人事物呢?從上述的簡短詮釋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意識中有自我,而這個意識中的自我經常是主觀的,人縱使常常判斷說別人的主觀客觀,但就「意識中的自我」這個基準看來,我會說,若人不了解「意識」跟「潛意識」各自的形成方式跟生理上的限制,以及它們之間彼此影響的關聯性,那麼也許,許多人都是一直不斷的在嚴重誤判著每件事情,這正是問題的癥結點,是製造出許多紛爭的源頭,並且涉及程度之廣泛,絕對不僅只是在藝術這個領域裡頭。


為什麼我們很難知道別人要什麼或想什麼?或者更貼切的說:為什麼我們很難改變別人要的或想的?我覺得小說家Phillip Roth解釋得很好:「我們要如何處理 "別人"這件無比重要的大事?難以窺見彼此內心的思慮與無法捉摸的意向。」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用以思考別人心智的機制-也就是大腦,是由許多腦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和別的動物沒什麼不同,和猴子、老鼠,甚至海參都差不多,不過把這些細胞用特別的方式組織在一起,造出來的大腦就能寫出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者像Alan Greenspan說的:「我知道你以為你明白你認為我所說的,不過我不確定你了解-你所聽到的並非我真正的意思。」

我們其實天生資質很好,有能力思考他人的想法,我們有特別的腦部系統,讓我們思考別人在想什麼,這個系統要花很長的時間成熟,要經過整個童年和青春期早期,而成年之後,腦部的差異仍然會影響成人的思考,造成不同的判斷,最後我要引用演講剛開始提到那位小說家說的話,Phillip Roth在結尾處說:「其實理解別人根本不是生活的重心,誤解別人才是生活的重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誤解別人,然後重新仔細思考,再繼續誤解對方。」



「你的想法並不代表你的為人,
你以為自己是。而人們卻因為不明白這點而沮喪」
-Peaceful Warrior-


每個人每天都活在持續誤解的情境中,因為,如果你不了解"意識",你這一輩子都在誤解自己。






心態與命運-體制對命運的影響


˙心態塑造意義

當你去理解時,你扮演的角色也是責任重大。就像,比如說,一項簡單的行為中。 你們中多少人看到過印度的牛過馬路,當你們從班加羅爾到邁索爾的時候?舉下手好嗎? 如果你問一個觀點意見什麼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比如老師說的話,她會直接說:「為了到另一邊去」;當被問及為什麼奶牛穿越馬路,如果哈利波特說的話,答案又不一樣了,他會說:「為了更大的利益」;馬丁路德金會說:「我有一個夢想,所有奶牛都獲取自由去穿越馬路,而不受任何爭議」;想像一下摩斯現在來了,然後他看到了那頭同樣的奶牛在穿越馬路,他一定會說:「神從天而降」,然後祂對奶牛說:「汝應穿越馬路」,然後奶牛穿越了馬路,然後大受鼓舞:「天降神牛啊,天降神牛啊」;佛洛伊德會說:「你如此關注的事實揭露了你隱藏的性欲」;如果我們問愛因斯坦,他會說:「是奶牛穿越馬路,還是奶牛身下道路的移動,都取決於你的參照系」;那麼,佛陀呢,如果他看見了同一頭奶牛,他會說:「問這個問題否定了你自身的奶牛本性」。所以,我們看見的,經常只是我們的所想而已,並且大部分時候,我們看不見事物的本質。我們只是依靠於我們的直覺。


那麼語境呢,語境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小紙片就知道了。因為我總是認為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之說。我們在這世上的創造物根本是沒什麼意義的。意義什麼的只存在於我們的腦袋裏。如果你看著這張紙,這是寬,這是長,這就是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

但是如果你從中間把它撕開。現在,我不碰到這寬,但改變仍然已經發生-

所以我們所謂意義,根本是不存在的;它在事物的另一面,即使是我們說的黑暗、光亮、好、壞、高、矮-現實中並不存在。那只是,作為一個人類,通過被訓練一些看待事物特定方法,我們自個創造了意義。

TEDAlwar BalasubramaniamArt of substance andabsence


  “所有價值都是人的腦袋製造的”-所以價值觀感其實可以有無限多種可能,重點不是在改變對事物的認知、感知,重點是認清「事物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這件事情,一但真能這樣了解,就能感受意義、認知、感知可以任意創造的無限。


˙意義影響決定

今天是什麼動機在生命中驅動著你?你是否運用著同樣的行為模式?因為我相信,激發內在驅動的無形力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我站在這裏,因為我相信「情緒」是生命的力量。

在座的各位,我們都有很棒的頭腦。在這裏,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很棒的頭腦,對吧?我不清楚沒有頭腦的人,但我們有頭腦的人都知道怎麼思考。我們能夠把任何事物合理化。我們能完成任何事情。我們能...我知道有人會說:「很多人都是為自身的利益驅動自己的想法」。但我們也都知道有時候那只是假象。你的行為並不是一直都受利益的驅使,因為當我們加入情緒的因素,我們追求利益的行為模式也會改變。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的是...你可以用理智去瞭解一樣東西,你能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事,該如何做的事,但是卻不付諸於行動。所以我們真的要提醒我們自己,決定是終極的力量。這是「決定」一詞真正的意義。

當你問人你是否曾經失敗過?你們有誰曾經在生命中遭遇過重大失敗的?當你問某人為什麼你無法達成某事?決定性因素從來都不是資源,而是善用資源的能力。我更具體的說:如果你善用了情緒,人性化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喜樂的情緒。如果我們處於對的情緒狀態,我們能讓自己做任何事。我們能完成任何事。如果你夠創意,夠幽默,夠有趣,你能和任何人溝通嗎?能。羅賓:如果你沒有錢,但你有足夠的創意和決心,你會找到方法。這就是(決定性的)終極資源。但這不是人們告訴我們的故事,對嗎?人們告訴我們的是一大堆不同的故事。他們告訴我們說我們沒有資源。

什麼左右(造成)了你的終極資源(情緒)?我們剛說『決定』塑造命運,這是我要在這裏強調的,如果決定塑造你的命運,左右(造成)我們資源(情緒)的則是三個決定:
(1)你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現在,你必須決定你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
(2)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當你決定把注意力放在某樣東西上面,你必須賦予這樣東西一個(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無論它是什麼,都一定會製造出情緒。這個情緒會讓你看待這件事情是結束還是開始?是老天在懲罰我還是在獎勵我?或者這不過是偶然?
(3)情緒創造我們的下一步行動,是放棄還是前進。


˙決定塑造命運

想想你自己的人生。那些是塑造了你的命運的決定。那聽起來很沉重,但過去的510年,或15年裏,有哪些事情是,如果當初你做了一個不同的決定,你的生命將完全的不同?你能想到多少個這樣的決定?老實說不管好壞,如果你能記起這樣的決定,也許這是“要到哪裡工作”的決定,結果你在那裡遇到了你的人生伴侶(賈伯斯)。也許那是一個事業的抉擇。我知道那兩位創建Google的天才... 我是說,我知道他們剛開始的決定是要把他們的技術出售。想像如果他們真的決定出售技術,而不是創建他們自己的文化,會怎麼樣?世界會是怎樣的不同?他們的人生會是怎樣的不同?他們對世界的影響會有什麼不同?我們世界的歷史其實就是這些決定。


當一個女人起身而說:「不,我不會坐到公車後頭」(譯按:指黑人女性拒絕移坐而引起種族意識抬頭的故事)她並不只影響了她的生命。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的文化-

或是當有人站在坦克車前方-

或是處於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的處境,有人告訴你「你得了睪丸癌」這對於任何男性都很難承受,尤其如果你是單車車手的話,你腦子裡有了它,肺裡也有了它。但他決定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麼?和大多數人都不同。這件事情意義在哪?「這不是結束,這是開始」。我要做什麼?他開始捧回七個大賽冠軍;在罹患癌症之前他一次都沒有贏過,但因為他具備情緒調適的能力,心裡的力量

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我之前相處過約三百萬人當中,我見到那種差別。

TEDTony Robbins asks why we do what we do


環境塑造心態-全球的教育體制現狀

我覺得要談教育問題跟全球的狀況,看來看去還是Ken Robbinson這位教育家的觀點跟視野最能縱觀大局,只有他是真正能夠看到問題核心跟提供正確解決之道方向,我認為一個實際用身體力行去傳達著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他長年累積的智慧才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1.社會對才能與智力的定義,扼殺多數人天賦

我要說的是人力資源的危機,基本上我的看法跟過去幾天其他講者說的一樣,就是我們並沒有善用自己的才能,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太清楚自己潛在的才能,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才能可言

我碰過各式各樣的人,說自己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他們過著單調的生活,日復一日,他們在工作上得不到快樂,只是在忍受,而不是在享受,等待著週末來臨;但我也碰過一些人說自己熱愛現有的工作,對工作死心塌地,叫他們不要做,他們會一臉納悶,因為重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天性如此,他們會說:「但這就是我啊」、「我才不會笨到放棄」、「因為這工作讓我找到真正的自己」,對大部份人來說,並非如此,我覺得正好相反,熱愛工作的人絕對是少數,我想有許多原因 可以用來解釋這件事:一大原因出在教育,因為教育可說是剝奪了許多人與生俱來的才能,而且人力資源跟天然資源一樣,往往「深藏不露」,我們必須去挖掘,不是光看表面就會發現。

-TED:Sir Ken Robinson-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我現在在寫一本書叫“頓悟”,書中訪問許多人才,他們是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我對於那些人的故事很著迷,啟發我寫這本書的女子叫茱麗安琳,大部分的人可能沒聽過她,有些人知道她,她是個編舞家,她曾經編過「貓」與「歌劇魅影」,她很棒的,我過去曾擔任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董事,我想你們應該看得出來。
有天我和茱莉安共進午餐,我問她是怎麼變成舞者的,她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小時候在學校表現非常糟,三十年代時學校寫信給她父母,表示茱麗安可能有學習障礙,她無法端坐在椅子上總是動來動去的,現在應該是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那時是三十年代,還沒發明這種病,所以大家還沒法生這種病,誰要說自己有這種病都可以。

後來她去見一位專家,她在個大房間後面的椅子上,乖乖的坐了二十分鐘,讓醫生和她母親討論學校的問題,因為她會吵到別人,老是遲交作業-八歲小孩子嘛,最後這位醫生坐下來跟她說:「我從你母親那裡聽了很多關於你的問題,我需要私下跟他談談」,醫生說:「妳在這裡等一下,我們一會兒就回來」。

然後他們就離開了,但走出房門前,醫生把桌上的收音機打開,到了房外,醫生跟她的母親說,我們站在這裡觀察她,而他們一離開房間後,茱麗安說她就隨著收音機的音樂跳起舞來,兩位大人在外觀察了幾分鐘後,醫生轉向她母親說:「夫人,茱麗安沒有病,她是個舞者,帶她去上舞蹈學校」,所以她去學了舞蹈,茱麗安說:「我無法形容那美妙的感覺,我走近一個房間,裡面全是和我一樣,無法端坐在椅子上的人」,這些人都必須經過跳動來思考,經由跳動才能思考,他們跳芭蕾、跳踢踏、跳爵士、跳現代舞,她最後去應徵皇家芭蕾舞團的一個角色,她成為獨舞者,有個很傑出的職業舞者生涯,她最後離開皇家芭蕾舞團,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公司,認識了歌劇大師安德烈韋柏,她為史上最受歡迎的幾齣歌舞編舞,她帶給數以百萬的觀眾娛樂,她現在是百萬富翁,但換作另一個醫生,可能叫她吃藥,要她安靜下來。



2.滿足工業化需求的教育制度

當你來到美國,或是在世界各地旅行時,都對各科目有同樣階級的區分,不管你去哪裡都是這樣,你以為會有所不同 但真的沒差別,學術的頂端是數學和語言,而人文與藝術則是墊底的科目,全球普遍如此,幾乎所有的體系中,就連藝術類課程也存在階級之分,美術和音樂課程,永遠比戲劇和舞蹈課程更重要,地球上沒有一個學校,教各年級小孩跳舞像教數學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何不呢?我認為數學和舞蹈同樣重要,數學很重要,但舞蹈也是,小朋友隨時可以跳起舞來,如果他們被允許他們就會跳舞,我們都有肢體,不是嗎?我有甚麼沒有的嗎?這一切背後的真相是,當小孩開始成長,我們的教育重心大量移到腰部以上,然後轉到腦部,然後轉到視覺。

我們將教育制度建構在學術能力上是有原因的,人類直到19世紀後,才開始公立教育的制度,為的是要滿足西方工業化的需求,所以教育制度的階級是以兩種概念來區分,第一,最實用的學科享有最高地位,所以學校循循善誘不讓你學你想學的東西,因為那些你學了以後找不到工作,不是嘛!別學音樂,因為你不會變成音樂家,別學美術,妳不會變成藝術家,這些沒有惡意的勸告大錯特錯。整個世界都會被工業革命所吞沒,第二,我們對智力的看法取決於學術能力的高低,因為大學院校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藍本,來設計教育制度,你仔細去思考就會發現,全世界的公立教育,都只是為進入大學之門鋪路,而結果造成許多有天份、有創意的聰明學生自我否定,因為他們的專長不但不被重視,還可能因此受罰,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在這樣繼續下去,根據聯合國文化組織的數據,接下來的三十年,全世界從大學畢業的人數,將超越人類有史以來的人口總數,許多因素造就了這項數字,其中包括科技進步、工作轉型,民主發展和人口爆炸,突然之間,文憑不值錢了,對吧!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從眾」我們的教育制度建立在速食文化上,主廚奧立佛前兩天有談到這點:外燴的品質保證分為兩種,一種是速食-東西都標準化;另一種是米其林等級的餐廳,東西都不是標準化,而是依各地需求客製化。我們的教育就是依循速食的模式,正不斷消耗我們的精神和活力,就像吃速食會弄壞身體一樣。我想我們得認清幾件事,首先,才能有千百種,資質因人而異。

-TED:Sir Ken Robinson-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3.懲罰犯錯

我的觀點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賦異稟,但都被我們殘酷得浪費了,所以我想談談教育與創意,我的論點是-在我們的教育裡,創意應該與識字能力同等重要,我們應該給予兩者相同的重視。

孩子不怕犯錯,當然我不是說犯錯等於有創意,但我們知道,如果你沒有犯錯的準備,就永遠無法發揮獨創性,如果你都不準備犯錯,當他們長大成人時,絕大部分的孩子就會失去冒險的能力了,人們恐懼犯錯,順道一提,我們經營公司企業的方式就是懲罰錯誤,我們現在也以同樣的方式,經營國家的教育制度,告訴孩子犯錯是最糟的事,而結果是,我們教出沒有創意的人,畢卡索曾經說過,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保持?我堅信我們不是越老越有創意,我們是越老越沒創意,或是,我們的創造力被教育給扼殺了。



4.常識的宰制-線性思考

世界各國的教育體制目前都處於改革的階段,但光這樣是不夠的,改革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只是改良舊有的制度 我們需要的不是緩慢的教改,是教育根本的革命。

教育一定要轉型,完完全全的改變,當前一大難題就是要徹底創新教育,創新是很困難的,因為創新所要做的事都相當的不容易,創新是要去挑戰我們固有的思維,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改革或是轉型的一大問題,是“常識的宰制”,就像一般人常會覺得做事不按規矩來是會失敗的。

我很喜歡「掙脫枷鎖」這概念,各位知道什麼意思嗎?我們被很多觀念的枷鎖綁住,覺得這些觀念理應如此,好像是天經地義、自然法則,我們有很多觀念之所以形成不是要符合當今態勢,而是為了因應過去的狀況,但我們仍然對這些觀念深信不疑,而我們必須要掙脫這些枷鎖。這事說來容易,但要釐清何謂理所當然的事,實在很難,正是因為理所當然,所以不會察覺。

就教育來說,我們也有許多枷鎖,給各位幾個例子:一個是「線性思維」,從起點開始,沿著既定的道路,只要一切都按部就班,就能穩穩當當過完後半輩子,TED請來的講者都用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分享新奇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並非直線,而是富有變化,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探索自己天賦的同時,天賦也引領我們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但我們一心相信「線性思維」的論述;還有相信教育的最高成就就是上大學,我覺得我們太執著上大學這件事,還要特定幾所好大學, 不是說不該上大學,而是不用每個人都上大學,也不用每個人都一畢業就上大學, 有些人可能想緩一緩,不想那麼急。

對我來說社會靠的是多元的才能,不是單一的能力,我們當前最大的難關,就是重塑我們對才能的看法,還有對智能的看法,「線性思維」是個大問題,我到洛杉磯的時候-也就是大概九年前,那時有個政策口號,出發點很好:「大學從幼稚園開始」,才怪!本來就不是,如果有時間我可以細講,但時間很趕,幼稚園從幼稚園開始才對,我有個朋友曾說「一個三歲的孩子不等於半個六歲的孩子」。

-TED:Sir Ken Robinson-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過去的基本價值著重在「生存」,但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我們已經比以前的人幸福非常多,我們其實很難會面臨到「生存困難」的問題了,可是當時的父母會把他們在那個環境下的觀念帶給下一代,於是這些觀念儘管不符合時宜,隨著不符合時宜的教育,這些觀念仍然離譜的被延續到今天,所謂“代溝”正是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觀念的人所產生的隔閡,之所以許多人無法把觀念“汰舊換新”,就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被老舊的「迷因」佔據了,這些老舊的迷因頑固的不想被取代。

  其實知識的形成應該是“累進”的,在第五章第四節的創意散播法則,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84%的人是身體感退化的龐大族群,這些人一輩子聽了很多的觀念,可是他們對這些觀念其實沒感覺,或是感覺很少,原因是聽了太多,不再有新鮮感導致停滯學習,他們對新知識是沒有學習熱誠的,可是一旦當他們成為父母時,卻會有另一種心態產生-因為教育別人跟表達(說)是一件讓人很“爽快”的事情,尤其對方還一無所知不會反抗爭論-所以他們遇到孩子時往往會一直說、一直說、一直說,但訴說本身是不含帶情緒的,就像是重複放送一卷舊的錄音帶,並不能激起強烈的情緒,這種方式導致接收的小孩子也感受不到什麼熱誠,於是像是被洗腦一樣,而感覺也逐漸被稀釋減少。
  
  工業革命下的教育制度中與創意演化最背道而馳的就是快速的複製,觀念、迷因就是被快速的複製,這種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的方式就和使用化學藥物是一樣的,並不會有深刻體驗的情緒和特殊意義,結果也跟使用化學藥物一樣會傷害我們的腦袋,許多過時的教育制度擅長讓人的身體感麻痺退化,於是,大多數人都是被許多錯誤的迷因操控,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而不自知,成日背誦著被灌輸的迷因,並且盡其可能的要把這些迷因帶給更多人。


5.脫節的「物理欽羨」心理

自我優越性往往使我們覺得重要的問題必須用看起來重大、而且通常很昂貴的 方式才能解決。其實不然,行為經濟學一再地表明,在人類的行為與行為的改變之間出現非常嚴重的比例失調。那些能夠真正改變我們行為和態度的事,實際上不需要花費很可觀的財力或是物力。但所有和機構有關的事物都使他們無法適應 這種不等比例的情況。於是,這就造成機構中,有權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擁有鉅額的預算。一旦你有了鉅額預算,解決問題的眼光就會放在較昂貴的事情上。如今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有著巨大權力,但身無分文的人。

當今世界發生的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都能妥善解決。但細節問題,比如使用者介面,就處理得糟糕透頂。同時,人們往往陷入一種僵局,以致於更難以解決這些細節問題。因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們往往位高權重,時常流於思考「策略性」的問題而非實際解決。

我最近遇到這樣一件事,我和銀行業的一些人談話。他們問「我們能夠以廣告競爭嗎?如何推廣網路銀行業務?」我回答:「相當容易。」比如「當人們登入到網路銀行中,是為了查看各種訊息,而最不願意看的訊息就是自己的結餘。」我有一些朋友,從來不用銀行的提款機,僅僅是因為不願看到自己的結餘顯示在螢幕上。誰願意讓自己得知壞消息呢?對,你當然不願意。我告訴他們:「如果將『顯示結餘』從自動顯示改為使用者自行選擇的話,你會發現,使用網路銀行的用戶將會增長一倍,而且登入頻率也會增加兩倍。」說實話,我們之間有多少人 會在提款前查看自己的結餘?更不用說以世界平均衡量,你們相當富裕。看吧,在場沒有一位會看的,或是說,即使會看也不敢讓別人知道。關於這個提議,有趣的是,執行的花費不會超過一千萬英鎊,實際上,開支非常少,不過五十英鎊左右。然而它至今從未實行。這就回到我所說的嚴重脫節的問題上,即,有權的人,只想做巨大、浪費錢的事。

然而,現在有一種策略上的迷思在企業界很普遍。如果多加思考就會發現,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個策略迷思仍然普遍維持著。因為,董事會必須說服公司成員-任何共同成就-幾乎都得完全歸功於董事會的決策,這才能使薪資的巨大差異顯得更合理,而不會承認公司的成功有大多數,其實都在於別的方面,比如那些細微的策略運作。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試算表軟體的發明與此無關,許多事情和它絲毫沒有一點關聯-在企業界和政府部門中都承受一種類似「物理欽羨(physics envy)的心理」,他們希望這個世界是有一分投注就有一分收穫的。如果世界是符合機械理論的,我們應該都會樂見於此,像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試算表軟體上以數據形式清晰地顯示出來,而你在事物上所投入的時間,會完全回饋於你的收效上。大家都渴望這樣的世界。而實際上,我們也生活在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世界;不幸的是,這種科學很可能更類似氣象學。在許多情況下,非常、非常微小的變動,就可以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相反的,大範圍活動、大企業合併,到頭來不過是無關痛癢。但我們很難實際地承認世界就是如此不合邏輯。

我想說的是,許多事情都能變得更加容易,只要我們將此分成四個大類。這是「策略(Strategy)」方面,當然不否認每個策略都有實用的地方。要知道,畢竟有些事情確實需要耗資不斐,才有可觀的成果。我不否認這種可能。

然後我們來說一下,沒錯,「諮詢(Consultancy)」方面。 在我看來,埃森哲(管理諮詢公司)這樣草率地棄Tiger Woods不顧,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因為Tiger實際上遵循了埃森哲的服務模式。他建立一個很有趣的性服務外包服務,不再被單一的「供應商」壟斷,在多數情況下本地「採購」, 同時,在任何時候都有一到三個女生持續供應服務,使負載更加平衡。所以埃森哲為什麼突然不喜歡Tiger了?真是難以理解。


還有一類事情雖然花費不高,卻也沒什麼成效。人們稱之「瑣事(Trivia)」。但最後還有第四類事情。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語詞來形容這類事情。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它(?)。而且我們很少花費資金,來尋找這類事物。儘管它們微不足道,但卻可能帶來大的改變。如果確實起了作用,那麼它們取得的成功絕對會遠超當初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實行中造成的干擾。因此,首先我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次演講的人都來參與一個競賽,就是為右下角第四項事項命名。


其次,我認為,這個世界需要有人來掌握這類事情。這就是為何我呼籲「細節總監」的設立。



6.太早被逼著決定志向

只顧眼前的原因可能來自不成熟的前額皮質,它能讓我們拉長時間有遠見,展望未來,這在青春期見不到,晚期才會出現。因此青少年多半是活在當下。青春期的大腦會經歷劇烈變化,多半發生在主要的控制中心前額皮質,但在其發育完全之前則是由杏仁核掌控,情緒很可能亂成一團。這兩區之間的聯繫有助於管理情緒,這個連結在青春期晚期才會變強。



-「人體解碼」


  許多父母或教育者站在競爭力的角度上,誤解了「教育永遠不嫌早」這個道理,出發點是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強迫孩子承受許多技能學習的負擔,將之視為比孩子童年更重要的使命,其實這著實違背大腦的學習原理,每個人天生都具有高學習能力的大腦等待著被開發,問題是,縱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跟興趣,可是社會環境似乎讓人們偏好特定某些能力,貶低其他的天賦;許多父母並沒有持續學習,他們的觀念裡盡是過去工業革命時代存留至今的錯誤迷因,所以當他們在教育下一代時,總是不自知的用錯誤的方法教育新的一代,卻忽略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他們總是抱持著-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賺比較多錢,最好當醫生、老師、大老闆-以一種期望孩子的未來能夠平穩的角度,而常常忽視孩子的真正興趣,經常只是用經濟考量的單一視野而扭轉了孩子的志向。

  多少人可以保有自己的初衷跟夢想呢?台灣的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不論是仍然不放棄的,或者是已經被現實逼迫就範而轉業的,若問這些人的藝術之路,你當問起他們的童年,他們大部分會說:父母不鼓勵念藝術,因為畫畫不能當飯吃;而當他們向別人表示自己興趣是“藝術”時,許多人接的下一句話總是:那將來要當老師教畫畫嗎?如果回答是:NO,那麼接下來的反應通常是:那你要靠什麼過生活?念純藝術的人,當他們畢業,面臨就業的現實問題時,最常跑的軌道就是轉入設計業,或是開工作室、畫室,雖然還沾得上藝術的邊,但那畢竟不是藝術創作者的心所嚮往的初衷,就現實看來,台灣的社會環境並沒有要培養藝術家,自然更沒有為藝術創作者開闢的發展領域,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經濟掛帥的體系,甚少有藝術創作者會在他小時候拿著畫筆時被大肆鼓勵說:「孩子!你很棒!無論你將來要做什麼,你一定能夠盡情的發揮你的長才,我們會一直支持你」。如果一個孩子的志向是將來要當醫生,他的父母、老師、周遭所有的人都會相當欣慰的給予鼓勵跟認同,但是換做是喜歡藝術創作的孩子,卻總是會在成長過程不斷的面臨放棄興趣的各種阻礙,這些搭載著現實逼迫的惡性迷因,就好像電影「駭客任務」裡的電腦人一樣,盡其可能的要將每個人同化。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衡量幸福感,不是衡量利益


性格教育,決定一生成敗
最近有一則報導,一名35歲的台大主治醫師月薪只有8.9萬元,開一次刀40分鐘,只獲得500元的健保給付。醫師們不禁自嘲,自己的收入還比不上美髮設計師,這則新聞打破了「醫者富有」的傳說,也讓許多人對「醫生」的收入產生許多好奇心。 
我本來不想把這段放進來的,因為這是許多人找不到真相的障礙點,如果你的視野只有在單一種"金錢的質量"上面,你是看不到其他無形價值的,而其實無形價值的影響力遠勝於物質價值,像是"幸福感"這種感受層面的體會,很遺憾的,這種真正決定事情成敗跟決定你未來的因素,已經普遍被許多人忽略跟遺忘。
  
最近坊間有一本新書上市,書名為《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作者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指出,醫師是個與人溝通、幫助別人的行業,不能將賺錢與醫師畫上等號。他認為,成為一位好醫師的條件,除了具備知識技能與溝通能力之外,人格特質與價值觀也相當重要。但目前台灣的醫學教育中,缺乏讓年輕學子認識自我的課程,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清楚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在哪裡,以致把自己放在不對的位置上。黃教授甚至指出,醫學院畢業生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當醫生,不擅長溝通的人,可以選擇從事醫學研究、醫療經濟、病理分析師、臨床教師等,當醫生不是醫學院畢業的唯一出路,他為醫學院的學生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職涯規劃建議。 
  
台大副校長湯銘哲在推薦序中也提到,醫生是非常專業的行業,但想要成為一名好醫師,除了聰明才智外,還要有特殊的人格特質,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幸的是,國內醫學院都是依考試成績分發,往往考不出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



林來瘋,歸功於家庭教育
 對於想進醫學院的學生或已執業的醫生們,《醫者》這本書提供寶貴的職涯指南,作者從醫者的職業性格、適才適所到醫生的職業倫理與工作精神,結合醫院裡的精采故事分享給讀者。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的職涯理念與工作價值觀,正是Career就業情報23年來一直在宣導的職場態度與軟實力,深信適用於各行各業。 
  
例如近日林書豪掀起的「林來瘋」現象,大家都將目光焦點放在林書豪在球場上的精湛表現,鮮少人注意到,他之所以能夠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和他母親對他的性格養成,有莫大的關係。 
  
林書豪的父母親都是工程博士,從小媽媽就堅持要他先把書讀好才能去打球,所以林書豪每天放學就會趕快把功課做完,把書讀好,這樣才能去打球,養成他日後有紀律、有原則的性格。
 在籃球的世界裡,林書豪的身材不像老外那麼高大壯碩,如果單靠體型,很難獲得NBA的關愛眼神,所以一開始他在勇士隊與火箭隊都是板凳球員,並沒有獲得重用。但是他懂得發揮自己的持續性與挑戰性,最後才能在尼克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成為家喻戶曉的NBA球星。 
  
性格特質可圈可點!
 《聖經》中提到:「一夜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身為基督徒的林書豪,懂得如何面對挫折,以及駕馭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每天都能接受新的挑戰,重新出發。就像當年他申請就讀史丹佛和UCLA都被拒於門外,也是他的母親鼓勵他申請哈佛試試看,最後終於進入一流學府哈佛大學就讀。
 林書豪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成功也不忘謙虛。從ZeroHero,他再三感謝(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在成功的時候感謝父母呢?真心支持、用愛支持的父母!)家人的支持及隊友給他的機會,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成績。他沒有將功勞獨攬己身,這代表他有很好的共性。在人生價值觀方面,他從不認為進哈佛或NBA,就是要賺大錢,他的願望是當牧師,也很希望能教小孩子打籃球。他拋棄(我覺得不能用拋棄這個字眼吧?應該是他的成長環境塑造他不一樣的價值觀)功利思維,勇敢做自己,與黃瑞仁教授一樣,職業價值觀令人敬佩。 
  
訓練性格,比訓練球技重要
 林書豪媽媽的一番話更是讓我感動不已。「身為母親,我覺得訓練他的性格,比訓練他的球技來得重要。」林媽媽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期待林書豪會成為NBA球員,只是因為孩子喜歡打球,在打球過程中看到他的喜悅(情緒!有多少父母看不到孩子投入時的快樂,只在意他的志向能不能賺錢?我絕對沒有說我媽喔,所以才讓孩子打球。我認為林書豪的成功,林媽媽功不可沒。
 林媽媽訓練他的個性,教他如何團隊合作,如何找到對的價值觀,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綜合媒體的報導,我認為林書豪具備高行動性和持續性,面對挫折的EQ很高,柔軟度也非常好。將來即使不打球,也一定會有所成就,因為他的性格是大家喜歡的性格(正是喜樂特質!),而這種性格正是來自他母親的訓練。 
  
奠定人生成敗的教育工程
 日本心理學大師伊藤友八郎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其一生的成敗,性格的教育,遠比學歷更重要。」 
  
這番話與林媽媽的理念不謀而合,球技會受到年紀的影響,但性格沒有年齡好的性格,所以在醫界及球界皆能發揮莫大的影響力,就像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心正的人練劍,劍在你手上,就會展現「仁者之風」。 
  
總之,「性格教育」是家庭父母、學校老師平時最容易忽略的議題,希望藉由《醫者》一書及林書豪母親的觀念,提醒大家重視這項最重要的教育工程。

宇宙的真相-訊息,老天爺自有安排


發現世界運行的秘密,
這世界沒有巧合,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怎麼可能都是安排好的?這句話很容易被誤解為「宿命論」,即人生將要如何是註定的,人是沒有能力改變的,所以只有聽天由命,逆來順受。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比較接近是:我們的過去和當下,都是被命運用極其複雜且精妙的設計,巧妙的安排好;另一個說法是:我們的過去造就我們的現在,我們的現在造就未來。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其實這裡面隱含著宇宙強大的力量,我相信宇宙是一切的主宰,宇宙可以聽見人的心聲跟期望,不管好或壞,宇宙都會接收並且這股強大的力量會運作出一個過程,實現我們的期望,而宇宙總是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用我們想不到的方式進行著,宇宙會在我們生活周遭透露出很多訊息,有的非常明顯,神奇到覺得不可思議,而有的則需要智慧去發現,但許多人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世界是這樣運作的!所以不知道身邊的訊息,或者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解讀訊息,那麼將會錯過宇宙為你安排好的路徑,如果無法參悟這個道理,就可能常常在一個重複的情境中打轉,陷入表象而看不到背後的真相。

我是在什麼時候體會到這句話的?其實我很感謝老天爺,很感謝幫助我看到真相的人,因為從那時刻起,我的人生才真正的清醒,我才真正的有活著的感覺,那一刻如此珍貴,因為那是身為人很難得的一種幸福經歷,而我的世界從此改變。故事發生在2009年的歲末,當時因為一句「這世界沒有巧合,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不知為何那句話在那當下直接灌入腦門,我記得那時因為老師的堅定神情,而讓我沒來由的對這句話信服,雖然不懂運作的道理,但是卻相信了這句話。幾小時之後我竟然就體驗到了。當時離開上課的地方,因為一個突發的念頭我去了一個地方,又因為去了那個地方,因為需要等待一陣子,而決定到附近的漫畫店消遣時間,當我進到漫畫店時,我覺得自己想看Vouge雜誌,而第一個映入我視線的是一本我從沒注意過的日版Vouge,但我猶豫一了會兒,覺得不一定非看那一本,就在書架上游移了一陣子的視線,但最後我還是拿起了一開始的那本日版雜誌,在這個仍然有微暖溫度的下午,坐在電風扇下的沙發,開始翻閱著。

Vouge雜誌慣例在前幾頁都是一些名牌的海報頁面,想當然會有chanelgucciprada等等歐美名牌,但是當我翻到下一頁時,忽然間有股熟悉的感覺湧上,那是一種對某個記憶的熟悉,那一頁是跨頁廣告,海報中簡約的背景model俐落樸實帶著乾淨氣息的服裝,非常眼熟,依稀像是不久前的記憶裡也有這樣的畫面,不會是Uniqlo?心裡這麼想的時候眼睛剛好飄到右下角,正是Uniqlo的標誌-這時,耳邊傳入「In New York….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Now you're in New York….」,不會吧?這也太巧了吧,怎麼就那麼剛好,在我想起到紐約的第一天就去的Uniqlo,那個我只要經過broadway就一定非進去逛不可的愛店,竟然就當記憶牽連到那些畫面時,這首歌的副歌就彷彿電影配樂般的響起,真的就像配樂一樣,彷彿進到那一刻,配樂自然的轉大似的,太神奇的感覺了!怎麼剛剛都沒發現是這首歌?而就當心裡對這個神奇不已的事件,既驚喜又不知如何是好時,我下意識的闔上書本,那一刻我真的傻眼了,雜誌封面恰好是一個女生的正臉,而我永遠記得那張臉的特徵,高高圓圓的額頭,中分的直長髮,而那個五官,竟是如此的熟悉,那分熟悉刺入我的心,那張臉很像那個女生。

我無法形容這過程中有多神奇,許多動作都沒有太多的思緒,自然而然的就牽動著我走在這個軌跡上,自然而然的進行著這些事情,你不知道是誰,但是肯定不是過去那個腦中不斷在判斷的聲音,比較像是聽到心的直覺,隨著心的感覺去做了什麼,當這一連串僅在幾秒之間發生的巧合事件,我整個人頭皮發麻,從腳底肩膀到臉頰都感受到那股驚奇的能量在身體裡竄動著,那一刻我體悟了。這世界沒有巧合,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老天爺有時候給的訊息非常明顯,他把一連串的巧合用不正常的方式發生,目的就是讓我們發現這是個重要的訊息,要我們注意到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總有一天,我們又會因為過程中一連串的訊息點滴,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到信息背後的含意,我們會把訊息串連起來,到時候就能了解,所有過程中點滴的意義。

像是這樣強烈巧合的訊息在過去的一年裡發生過幾次,還有一次也是令我印象深刻,是關於轉帳的離奇經驗,說真的像這樣的經驗只要發生過一兩次,當身體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事件的力量就像神燈中的精靈般可以變得非常巨大,你會感受到對宇宙的敬畏,同時也才會知道,宇宙其實一直在為我們安排著許多美好的事情,而所有人事物之間都有其關聯,這過程非常複雜精密,而也安排的非常自然,以至於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都覺得這世界自然而然是這樣,以為很多事情是自己在決定的,又或者根本就不曉得宇宙力量的存在。人生中許多的不小心,其實都是安排好的,人生中許多的意外,其實它只是在人的意料之外,但卻是照著宇宙的劇本完美的演出著,我喜歡把意料之外發生的事情看待成宇宙在告訴我們訊息,因為唯有跳脫我們預期的腳本,我們才能去意識到,很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真相,而往往在發生意外時怨嘆著老天爺不公平,或者哀怨著為什麼不照自己劇本走,想著檢討跟改進,試圖鍛鍊不該鍛鍊的壞習慣-掌控。要知道若人生一切只依照我們所想的去發生,那將是多麼無趣的世界,而人將永遠體會不了驚喜所帶來的喜悅。

而在我們人生中的訊息時強時弱,有時候你會明顯感覺到一連串相關的訊息,那是一種很棒的感覺,你彷彿看到了世界的齒輪在為你運轉著,興奮著這個宇宙又在為你籌備著驚喜,你會有一種在頻率上的感覺。而有時候你也可能會感覺世界變得模糊,一切都很不清楚,宇宙像是靜音似的,沒有半點聲響,這就是一種沉靜狀態,這時候會覺得步驟很亂,找不到依循的線索。你的世界會一直在這兩種狀況之間轉換,又像是高潮跟低潮,而我們需要學會享受高潮,而更應該懂得低潮存在的意義,人是很容易習慣的動物,沒有什麼事情比一連串的好事情更為難受(不斷幸福論),宇宙就是如此神奇,他因應我們的天性而為我們安排高潮跟低潮,讓我們可以不斷的享受各種快樂而不至於因為習慣而喪失了樂趣,所以低潮讓快樂更有深度跟層次,面對低潮時的態度應該就像是種「苦與樂」,沒有苦哪來的樂,沒有低潮哪有高潮呢?其實低潮跟高潮一樣都是很好的禮物,彼此是一體兩面的,無法獨自存在。每當面臨低潮的時候,我就已經在渴望低點過後逐漸攀升的快樂了,縱使你依然身處情緒不佳的時期,但是卻也能同時享受另一種渴望的快樂。

而宇宙並不是獨裁的主宰著我們,其實我們與宇宙的關係很微妙,宇宙會回應我們,正確的說,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我會說宇宙的數學很好,它很善於計算,它懂得人性,它給我們所有我們想要的,不管我們自己知不知道已經發出了願望,宇宙都會照單全收,而它絕不會照我們預期的腳本去進行故事,它是用更有層次的方法,讓我們體會所謂的「心想事成」,宇宙很大,它可以回應所有的人,宇宙是公平的,它回應每個人的願望,而人需要認識宇宙,學會跟宇宙說話的心法,我相信如果更多人認識宇宙,就可以接觸到更多人生的喜悅,每個人必定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而世界是為你轉動,任何人都可以體驗不可思議的奇幻人生。

電影「把愛找回來」裡說,聲音是宇宙的小提示者。聲音是我們周遭最容易被發現的訊息,留意身邊的聲音,因為宇宙常常用各種聲音在回應我們的當下,那就是提示,訓練自己發現周遭訊息的能力,會發現聲音常常給我們很多小驚喜,要懂得跟隨自己的心,關掉腦中的聲音,通常都是腦中的思考讓我們沒有活在當下,當腦中的聲音關掉時,就會發現許多的訊息都不斷的在跟我們呼應著。找到跟宇宙溝通的頻率,就是找到自己跟宇宙的連繫,那將會是一股強大的穩定力量,你會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魔法,而我們其實就是自己世界的創造者。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35天計畫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和一張地圖,比如說... 我無法用谷歌因為我喜歡蘋果,而他們還沒讓谷歌地圖與蘋果電腦相容... ...所以如果你用MapQuest...你們有誰,犯了使用MapQuest這個致命的錯誤?如果你用這東西,你不會到你想要到的地方。想像一下,如果你的信念保證你永遠到不了你要去的地方? 完整影片按這邊

你的個性會形成你的生活方式,形成你的信念:如果你是很理性的人,你生活上遇到任何事情就常常講求效率快速,你會選擇最不拖延時間的交通方式、處理感情時把問題直接灘出來溝通,出門辦事情會規畫並且盡可能一趟路處理完很多事;付出型的人呢?你可能要去一趟超商被同事發現,然後你可能本來只是想繳個手機費結果買了一堆零食飲料餅乾御飯糰大亨堡。你的個性就常常讓你當爛好人。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每次都是我?怎麼誰誰誰去超商大家就不叫他買?

有些人就是常跑腿,有些人就是讓人家樂於幫他跑腿,有些人沒人敢叫他跑腿。有些人就是常常愛到壞男人,有些人就是常常有好幾個很好到讓人忌妒的男人同時在追。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個性保證你永遠遇不到你想要的幸福愛情?


所以,究竟要如何改變性格?提升自己的正面能量?聽起來沒什麼吸引力….那如果是:如何讓你交到更好的男女朋友?或者,希不希望脫離失業米蟲的身份,好好錄取一份不錯的頭路?讓自己更有智慧遠見、一掃過去在別人眼中平淡無奇的路人角色,讓你每每開口表達就總是能獲得旁人讚賞的眼光跟肯定的掌聲?過去是你四處投履歷看誰要收留你,希不希望變成是各大公司爭相邀請的首重人才?

這些都不是僅有的選項項目,35天計劃的成效是-無極限!而方法很簡單,就是"唸習",你只要將文章念一百次,只是用嘴巴念出聲音,不要去理解內容也不需要去記憶,就單純的只是"唸"而已,看似簡單但可能會有點無聊的過程,相信我,只要你有膽識去實行,當你念完一百次的時候,你的身體感跟腦袋絕對會有不同以往的全新體驗!是什麼感覺?我不能用文字告訴你,因為知道與體驗是兩回事,try it,你試了就知道!

TED:了解大自然演化,遵循演化的途徑專業化,裝進好的知識
A50%資料+A50%正面感受=A體驗
B50%資料+A50%正面感受=B體驗
C50%愛因斯坦的資料+A50%正面感受=愛因斯坦的體驗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35 days project

A brief way to become innovator

Not just understanding, that's intellectual.

正是愛情這回事




我要說的是一種愛情關係,一種沒有什麼人敢去幻想的愛情故事,就是那種,說給女性朋友聽,她們全部都會異口同聲的說:「那種男人已經絕種了」的愛情關係~也是那種,她們受教育與規範嚴重牽制以至於完全無法理解跟想像的女性特質。

在接下來的影片,將要介紹的是一種最令人女人嚮往的男性典型,以及最令男人嚮往的女性典型,可是有一個大前提:這當中所提到的內容並不是以大眾邏輯做為參考基準,我們非常殘忍的,是以"最具魅力的女人"以及"最有能力的男人"的標準作為基準來向上要求,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不在我們的接受領域中,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嚮往那種最幸福的愛情關係,我相信只要你有勇氣去幻想,你才可能去了解到,自己應該往怎樣的方向正面的自我提升,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情人,愛情這種東西並沒有寫在我們的DNA裡,想要幸福,請先勇敢的為自己找到標竿,並且為了自己而去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魅力的女人以及更有能力的男人,關於女人的"魅力"和男人的"能力",就請你仔細的看接下來的影片了,因為所謂"魅力"與"能力"的定義,可不是你想的那樣喔!








「愛情」這回事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甚至可以影響你的未來,因為愛情是人的情感當中最強烈的一環,它緊緊依附著我們的大腦酬賞機制在運作,只要你能夠真正的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並且將它發揮到極致,所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你的愛情,甚至是~無極限!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跟未來,"愛情"裡正有你需要的終極力量!聽不懂嗎?接下來的影片應該可以帶你入門!(只是入門而已喔!)







Why "LOVE" matters?









LOVE matters much more than you think, can't miss the follow TEDTalks if you care about your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