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感受到你心中的熱度,並且非常樂意的回饋你。
有兩種力道的差異,一種讓人溫暖,另一種會讓植物乾枯
這是一個關於親情的故事,
雖然有時候人們並不真正了解親情的意義是什麼
父母有了孩子,扶養他們是自己的"責任"
這個責任像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被派予的工作
他們會扶養這個孩子,但是心裡想著是「你快一點長大吧!讓這痛苦的一切結束」
他們以為這是身為人的責任
他們跟這個孩子並沒有太多的連繫,
在這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天啊!又要花多少錢?"
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彷彿這個孩子生下來時DNA裡就寫著
「主動幫忙做家事」「體諒父母」「尊重長輩」「品行端正」
如果孩子沒有如他們所想像,他們慣性的像是在管理下屬一樣,扭曲著臉的嚴厲責罵
這個父母從來不曾關心孩子「你今天好嗎?」「身上的錢夠用嗎?」「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而這個孩子能做什麼?在他成長的記憶裡,他常常要忍受一番責罵抱怨,才能拿到讓自己活下去的生活費,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平均一個月一兩次的精神轟炸,持續了十幾年,不曾間斷,每一次開口都是痛苦的開始,這種痛苦變成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那是他對父母的直接聯想
這個孩子說:我的親人,他們每一個都像是饑餓的窮鬼,他們不是因為沒有物質的貧乏,他們貧乏的是內心,他們不會為家人著想,因為在他們的心裡,那麼做就是自己吃虧,每一次與他們的對話跟互動,都感覺他們是螞蟻在爭食,他們只想著保護自己的安全,所以從不曾真正的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他們充滿怨言,心裡沒有愛,也給不起愛。
這是一個關於無私的故事,
在我的生命裡
從來沒辦法想像,有人願意奉獻自己的愛給一個沒有半點關係的陌生人
你說親情是什麼?
原來親情不是指血緣關係
親情是人跟人之間,透過長時間無私的付出,以及長時間被呵護照顧的幸福
這種持續互動下所形成的循環作用,才是真正的親情
真正能夠用身體感覺到的親情,那種人跟人之間的無形堅定的連繫
不是因為你跟他流一樣的血
人跟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莫過於一個人無私的為著你,而你感受到了,於是你滿心感激的希望能夠回饋,讓對方也快樂
當你全然的為別人時,那才是真正的放手
而當你放手的時候,很玄妙的,只有這個時候,幸福才會自動找上你。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8) 顛覆價值,人人都受惠
結論-顛覆價值,人人都受惠
一直以來,我們其實是使用"額葉"在接受教育,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分辨出-使用"身體感"受教育-這件事情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想要改變現狀,或者要像教育家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所說的,推動學習革命,這個狀況其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為什麼人沒有去發現這個狀況呢?那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大腦可以如何使用並不是那麼了解(老實說就算從事醫學或科學的專家,也只是懂它的原理未必曉得如何開發),也就理所當然的不太清楚"額葉"和"身體感"的差別在哪,譬如說像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細節等等,一般人其實很難體驗的到箇中差異。所以我們才更佳希望,讓所有人都可以用身體感去學習,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最簡單,最經濟,最低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潛移默化方式,無形中讓他們擁有高情緒。
那麼要如何潛移默化呢?我們發現大腦原來有個微調功能,這個微調功能其實具有神祕的內化力量,這個微調是依附在身體五感之中的,而我們其實都忽略了這個功能的存在,如今我們正是要利用它來進行一種自體缺乏補償。一般的人-就是先前在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所提到的3~5%高情緒之外的人-比較少從自己身上誘發出的情緒,像是當頭棒喝、頓悟、靈光乍現、大發現等等這類高情緒,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會出現的,人的大腦所能推理到的結果,都是額葉作用下的結果,所以這類高情緒的頓悟感,正是繞過了額葉才會產生。
那我們要如何為一般人安排一場頓悟的體驗呢?它的原理在於透過純粹的唸,把唸習讀本這十四篇大格局的重要知識,慢慢植入人的身體感當中(但是唸的人,他的意識無須知道內容是什麼),這些重要思維,其實是演講者用長時間和無數次研究所累積的體會,他們不斷的研究,於是過程中不斷產生頓悟,隨之而來的大發現更使得他們達到近乎狂喜的高情緒,而他們再將這些強烈體會注入文字之中,將情緒轉化成文字傳達給世人。
但是我們接收這些文字時,並不會獲得和演講者相同的強烈感受,因為我們與原創者最大的差異正是時間和次數。但實驗結果證明,透過「唸習」的方法這是可以逆向操作的,只要達到次數上的重複,這些文字的情緒就會內化到我們的身體感中,而唸習的方法最巧妙的關鍵在於讓文字繞道而行-我們繞過快速「理解」的額葉區塊,不能記,不能背,不能理解,只要念出聲音就好了-正因為如此,唸的人是用沒印象的方式在做學習,而100次的次數卻能達到無意識的身體記憶,次數多了身體就自然會展現出一種本能反應-就像是當你回到家門,你的手自然會去拿鑰匙,然後舉到固定的高度,想都不用想的把鑰匙插入鑰匙孔,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去做這些事情(我自己常常出門了才在想,剛剛門有沒有鎖?瓦斯有沒有關?插頭有沒有拔?其實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完了,所以意識是完全不記得的,沒有印象,就是沒動用到額葉)。
所以高次數也會讓唸習TED的人產生身體的本能反應-你的嘴巴會突然講出一長串TED的內容,講完以後通常是別人會嚇一跳,然後你自己也嚇一跳,他們會問說你怎麼懂這些?而你自己會發現到自己也不曉得剛剛到底說什麼。就是這種震驚,就是這種無法預期的事件當下所產生的感受,那當下就是一種強烈的自身「頓悟」和「當頭棒喝」,那不正是一種高情緒嗎?你嚇了別人一跳,而別人的反應更嚇了你一跳,那種你壓根不曉得自己剛剛到底說了什麼,但是從別人的眼光流露的佩服,那種超乎常理的敬佩神情,那種一瞬間滿室光明,瞳孔放大,你會感受到自己不是一般人,那種強烈自覺的快樂,這些正是大多數人很難體會到的經歷。
以上是潛移默化的上半段,下半段就容易多了,因為只需要不斷的持續唸習,累積更多的次數和篇數(時間),自然而然這些頓悟、驚喜和快樂的經驗值就會不斷的累積,利用感官會自行微調的內化力量,把身體感訓練成高情緒的狀態,而大格局的跨領域資料庫(高知識)也在莫名中被偷偷收納到身體感裡。
上一份進行的研究與調查,標題定的是「從近代腦科學透視當代藝術的跨領域思維」,當中談到"靈感"到底是什麼?想要有好靈感需要具備哪些必要元素?-像這樣的標題與內容如果會吸引人,我想看的人應該不是好奇這裡面到底記載多少科學舉證,也不是想用閱讀醫學報告的心態來看待吧?除了某種程度上想看看我這個沒任何科學背景的小孩在搞什麼花樣之外,難道不也抱持了某種期待嗎?期待在這裡面,可以挖到"靈感"短缺的紓困法寶?我想應該沒有人想看到理論吧!那些人也許心裡吶喊著"給我方法!我要的是方法!"大家都心急著想要找到可行的長久之計,不是嗎?所以如果到現在我還是用文字的方式向別人介紹"額葉"VS"身體感"的差別,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潛意識",這方法其實都沒有用了,因為別人的身體還是感覺不到。此次調查與研究的撰寫會朝-加速活化創作的工具書-這個方向進行,因為上一次的研究與調查成果報告書比較像是介紹靈感與創新等各種科學知識的說明書。
「TED唸習計畫」的潛移默化其實有一個附加功能是先前沒有透露的,但也正是這個附加功能,才有辦法讓每個人的大腦透過逐步調整,成為隨時能夠創新的狀態。進行完唸習計畫的人對於"未知"的力量便會產生信任,因為就是從未知(不記,不背,不理解的不知道)得到了頓悟的體驗,在累積頓悟的次數、強化身體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習慣了未知。這也表示自然而然的不會再用過去的"額葉"(理解,計劃,預測)方式進行創作,正因為不刻意,所以創作者才會廣義的跨領域。當這個習慣已經養成,你就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所有未知或從未學習過的東西,不會想弄清楚,只要重複自然就會產生頓悟,自然會有靈光乍現。對於未知的信任,這還同時代表著另一個意義,放在最後才提起是因為它是一種只能體會但無法言喻的蛻變。任何人能夠進化到這個階段,就等於是獲得一把鑰匙,那把鑰匙可以讓你通往任何你感興趣的道路,並且大概是暢行無阻了。
如果我要再度回到藝術創作者的角色,回到這個當初培育我的藝術環境,我眼中看到的已經是不一樣的世界。這三年來我看到未來無數的可能和希望,尤其當最近這一年中,那些不是來自藝術或創作領域的人,在進行TED唸習計劃時不斷發生的轉變以及他們獲得的體悟,每每聽到這些分享時,都會讓我想到-如果這方法用在台灣的藝術家身上會怎樣呢?如果在那些人身上就可以有這種效果,如果他們都能頓悟,都能有這些靈光乍現,如果連他們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開始創新了-這個方法若讓藝術家來參與,效果會不會更驚人?其實效果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了,我甚至開始想像著,如果台灣所有藝術創作相關領域從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等等學校都讓學生參與這個計劃,這勢必會改變台灣藝術創作者的心境,隨之而來的創作也可能因此改變,格局更大,更自由,好的創作更多,這個過程可能很快,也許不出一年,台灣藝術家的整體創作表現上都有了跳躍式的變化,這會引發多少連鎖反應?會不會引發台灣藝術家的集體蛻變?更多好的創作,就有機會為台灣的藝術家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認同,如果台灣藝術家在國際上崛起的機會增加,是否就更能獲得自己國人的重視,未來的台灣藝術環境發展會不會就此轉變?
先前提到的印度工程師R.A. Mashelkar,他在TED演說中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甘地派技術Gandhian Engineering」,透過轉化的創新,不僅是科技,更是社會的創新,他稱這為「讓更多人以少得多getting more from less for more」,他更相信著,在未來,將會是像甘地派技術這樣的思想而帶領世界的進步-不是為少數,而是為每一個人帶來改變。最後我就借用他這個偉大的思維做本篇結尾,我希望,透過TED唸習計畫,讓人們對於自身的存在價值可以整體性的提升,我希望藝術家可以成為更快樂的好藝術家,發明家可以變成更快樂的好發明家,科學家可以是更快樂的好科學家,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國籍,什麼樣的身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都是更好,更創新,更快樂的那一個你。我相信唸習計畫是個美好的種子,它必定會引發蝴蝶效應,只要從生活中一點點的不一樣開始,最後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改變。
附註:此研究與調查完成後,除了會將計劃成果與「TED唸習計畫」執行案例記錄等等成果報告資料回覆給國藝會做結案之外,同時也預計於計劃完成後將成果報告資料整合成一份推廣計畫書,希望透過把這份研究成果送到台灣各大院校的藝術創作相關科系,能夠吸引更多有意精進藝術設計創作的老師或學生一同參與,交換心得或提供建議;也歡迎非藝術設計領域的人,這份計畫本來就不需設限參與者年齡、國籍、性別,學歷背景,任何想為生活提升創造力的人都可以參與。
註釋
註一:這句話是引用自聶光炎先生(Nie, Guang-Yan,1933),他生於上海。劇場藝術家,從事專業劇場舞台與燈光設計工作四十餘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對國內設計後進的影響十分深遠。
註二:諾曼梅勒(Norman
Kingsley Mailer,1923年1月31日-2007年11月10日),新澤西州人,美國著名作家、小說家。作品主題多挖掘剖析美國社會及政治病態問題,風格以描述暴力及情慾著稱。代表作是他1948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之小說《裸者與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一生結婚6次,子女9人。名言是:「支持我寫作的動力是對美國的愛與失望」。
註三:「我們不是我們所想,而是我們所為」,原對話是「People
are not their thoughts. They think they are, and it brings them all kinds of
sadness.」,摘自電影<深夜加油站預見蘇格拉底>中丹.米爾曼與心靈導師蘇格拉底的對話。電影改編自「Peaceful
Warrior」,是前體操選手丹.米爾曼(Dan Millman)創作之半自傳體小說。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7) TED唸習計畫-練習高情緒的方法
TED唸習計畫-練習高情緒的方法
這個計畫是在2011那一整年,學習一系列TED線上影片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TED是美國一家私有的非營利機構,這個組織誕生於1984年,發起人是里查德.沃曼(Richard Saul
Wurman )。TED代表的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TED每年都會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藝術、教育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與人的思考和探索。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接管了TED,創立了種子基金會(The Sapling Foundation),並且營運TED大會;近幾年TED組織將這些原本一般人很難接觸到的最尖端資訊,同步上傳至網路,免費與全世界的人分享。
TED的其中一位演講人R.A. Mashelkar,他是來自印度的工程師,畢生獲得擔任過無數個榮譽董事,獲得許多獎項以及榮譽學位,目前是全球研究聯盟(Global Research Alliance)的總裁。在他的演講中他提到了一個全球性的迷思觀念,他說,商場上的老規矩就是「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我們總是追求物有所值,卻在創造物有所值的過程中忽略「人人受惠value for many」,他所講述的其實是一種超級價值的創新思維,一種用最低成本,卻能讓即使是金字塔最底層的人-他們佔了地球上四十億的人口-讓他們能獲得他們過去不敢想的某種價值,使得這些人的生活也能顯著提升。超級價值的創新思維,他提出的是運用在經濟上的願景,但也沒有人說,這不能運用在人的創新上吧?不用重新投資你的人生,不需要重新來過,更不用轉換跑道,能不能讓任何人用超低成本,就能獲得創新的靈感?
本著最低成本的精神來設計這個計劃,我們就是希望讓學習高情緒的門檻可以降到最低,讓任何人都有辦法做到,所以「TED唸習計畫」的實施方法只有這些原則,一天唸三到五次,每一篇唸100次,這樣的進度大約一個月可以完成一篇,而唸的時候只有一個重點-不要記,不要背,不要理解,只要念出聲音就好了-眼睛看,嘴巴說,耳朵聽,就是這麼簡單。
這份唸習讀本(附件)一共有十四篇演講稿,當中包含十一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演講者所做的分享,其中有廣告人,教育家,科學家,導演,作家,哲學家,藝術家,認知心理家等等,這十四篇分別是-第一篇:偉大創新的誕生/第二篇:一個廣告人的生命啟示/第三篇:關注細節/第四篇:阿凡達之前...一個好奇的男孩/第五篇:學校教育扼殺了創意嗎/第六篇:肯‧羅賓森爵士:推動學習革命/第七篇:我們就是說給自己聽的故事/第八篇:請懂意識/第九篇:談危險的迷因/第十篇:錯覺中的視覺真相/第十一篇:物質存在與缺失之藝術/第十二篇:航向未來/第十三篇:談「迷因」與「技因」/第十四篇:看法決定一切。
從2011年底到現在,「TED唸習計畫」已經在許多學生身上發生效用,我們目前實驗的結果約進行到第六、七篇的時候就會有明顯成效。而在老師一年多來的推廣下,已經有一群人,不管是新進還是舊學生,都正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著。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6) 生命-震攝人心的天然創作
生命-震攝人心的天然創作
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等待的那個時刻-那個靈光乍現的剎那-我們等待的究竟是什麼?我想它應該是一種震撼的,感動的,一種強烈到可以撼動人心的正面情緒,它彷彿是一股四竄的電流,一種無法言喻的爆發瞬間,我們希望創作讓人感動,讓人驚奇,讓人佩服,讓人崇拜,讓人嚮往,讓人印象深刻到留下永恆的烙印,那樣的創作似乎可以征服人心;某次我在瀏覽TED線上影片時無意發現了導演詹姆士.柯麥隆(James Cameron)也在其中,演講中他揭露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說孩時的他是個典型的科學怪胎,常常沉醉在科幻書本的世界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當時的探險節目提到-地球上有一個外星世界存在,和他讀科幻書本所幻想到的東西一樣豐富、一樣奇特-而這世界就在深海之中,縱使當時他還沒看過海洋,他已經決定要學習潛水了;他學會潛水之後的四十年來,他在海底已經待了三千多小時,他發現,不論是在深海或是淺海,都蘊藏了豐富且奇妙的生物,遠遠超過他這輩子所能想像,原來大自然的想像力是無邊際的,相較之下,人類的想像力貧乏的可憐。
柯麥隆他說:「直至今天,我仍敬畏我在潛水時看到的景像。我對海洋的愛是持續的,仍然和以往一樣強烈。」最終,他所著迷的海洋,帶領他完成了影史鉅片「異形」、「魔鬼終結者」、「鐵達尼號」,以及他有史以來耗資最鉅(也最賣座)的電影「阿凡達(Avatar)」。這部電影上映時我在電影院看過三次,日後當我拿到這部影片的DVD時,我興奮的像撿到寶一樣每天不斷重複的看,一直重複看,想到就拿出來看,幾年下來大約看了數十次,不是沒有其他好電影可看,而是因為很容易被這部電影帶入視覺的享受與發現之中,他所創造的想像的世界裡,就是有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想一頭栽進去,那個世界能讓人為它迷戀並且甘之如飴身陷其中,甚至還有喚起人心的振奮力量,讓人趨向美好-就像是魔法一樣!如此不可思議的近乎神奇-神奇的好像背後有神一樣。
這種感動,不正如同生命震撼人心的神奇嗎?所以我們才會說,好的創作就像是被注入了靈魂,正因為好創作被賦予了強烈感動的生命力,才得以千古流傳,持續感動著不同時空下的人們,我們會稱那樣的創作是跨世鉅作,它所蘊含的真理具備了打破時空的穿透力,永世流傳,再次的-就像生命一樣-生命透過演化途徑,變異、選擇、遺傳,讓物種不斷的延續。所以如果想要捕捉有生命力的好靈感,最能震撼人心的仿效對象,正是在自然的世界裡。
其實我們人類並非第一個會創作的物種。自然界的其他的生物-早就在做與我們的需求極相似的事情,但事實上,他們用的方法可讓他們優雅的生存在地球上好幾億年。就像我們並非是第一個會處理纖維、第一個造紙,也並非第一個嘗試加大收納空間的物種;或是製作防水、或嘗試加熱和冷卻;我們並非第一個為後代建造房屋的物種。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生命的思維,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的精巧且神奇,從生命的角度來看,所有物種為了爭奪資源而進行演化。我們需要學習生命的演化過程,以及生命與世界的關係-生命創造對生命有益的環境-創作者渴望捕捉的好靈感,期望創作可以永垂不朽,像過去的化石與歷史遺跡般感動各個世代的人,都來自生命的精神,這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謂創作的本質?是否,我們應該創造美好,留美好給世人,留美好給世界呢?或許唯有當我們真正重新省思生命,我們才能重新省思人性,重新省思情緒,才真正的重新省思,身為創作者對於創作的本質與動機。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5) 零與無限大-宇宙
零與無限大-宇宙
「想了解極大之物,必須從極小之物著眼。」古代的希臘人首先提出理論,認為萬物都是由一個個無法再切分的微小單位所構成,他們為這單位取名為「阿托莫(atomos」,今日我們稱之為「原子(Atom)」,生命的秘密,正隱藏在極端尺寸的玄機之中,宇宙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他的觀點就提供了一個開闊的想像空間,他說:「我們都是大爆炸後的煙霧形成的,我們看到的一切,包括我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每個原子都是在宇宙演變的數十億年中被創造的。」--誰說這個公式不能反過來運行呢?如今我們想了解所有人類史上所發生過的創新事蹟,當然可以反過來的從觀察極大之物的創作模式來做為最大格局的參照點。想了解人類的創新就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歷史,想了解人類的歷史則必須先了解地球的歷史,想了解地球就必須先了解宇宙的歷史。
宇宙是生命的源頭,宇宙的出現始於一連串的巧合,而我們的地球更是無數巧合集結之下的幸運星,若非巧合的形成時間點,我們也沒有創造生命的元素、若非巧合的距離,我們早在出現前被太陽吞沒、若非巧合的地磁結構,地球的生命將沒有保護罩、若非巧合的隕石撞擊,我們不會有月亮的出現,更不會有四季的變換,我們需要了解宇宙,然而若想進一步領略宇宙創新的精神,我們需要了解生命。自然學家Janine Benyus發表了一本與仿生學研究的書籍之後,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那些打造我們世界的人開始找上她,他們希望一個生物學家一同坐在設計桌旁來及時幫助他們啟發靈感。Janine Benyus帶著他們到自然界探險後,這些各領域的設計師體會到-原來認識(learn
about)自然界是一回事,直到真的向自然界學習(learn from),才是創新轉變的開始;他們了解到,問題的答案俯拾皆是,原來已經有生物體解決了他們一輩子努力想解決的問題,38億年的實地測驗,自然界裡有遠遠超過三億種的適應良好的解決方式。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4) 改寫世界歷史的創新,又是如何發生的?
改寫世界歷史的創新,又是如何發生的?
在二十世紀初,追尋人類飛翔的可能就像今日的網路商機開發一樣,每個人都躍躍欲試,當時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頭號競爭者塞繆爾.蘭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是呼聲最高,也是獲得最多支持的主流研發者。他不但獲得國防部的研發資金,自己本身也具備哈佛大學的學位,還雇用當時最好的人才,紐約時報的記者每天也跟著他到處跑,就是為了要第一時間見證歷史性的那一刻,而他也期望能因此名利雙收-結果沒想到記者押錯寶了。幾百英哩遠在俄亥俄州代頓的萊特兄弟,他們用自己腳踏車店裡的現金來支付自己的夢想,他們的團隊中沒有一個人是大學畢業的,當時甚至沒有任何人看好他們會成功。但和塞繆爾.蘭利不同的是,萊特兄弟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創造出這架飛行機器,這結果將會改變世界的軌道。事實證明萊特兄弟成功了,雖然在他們成功試飛後的好幾天外界才得知這個不敢置信的消息,而塞繆爾.蘭利當下就離職了。關於那些懷抱著"改變世界"這個夢想的成功創新者,他們似乎都敢於挑戰現狀,質疑那些不可質疑的事情,就像賈伯斯年輕時,他也每每在會議中告訴蘋果的員工,不要當因循主義者,不要墨守成規,要有創造力,發明某種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他們共通的特質是不只有打造夢想的勇氣,更有實現夢想的精神,他們具備著大膽預測的力量,以及能夠預見未來的獨特視野。
然而有人一心走在改變世界的道路上,但卻也有些人,在誤打誤撞之下改變了世界-有誰想的到汽車的發明竟然與一位蘇格蘭的獸醫、幾千隻被屠宰的動物,以及一場令人提心吊膽的熱油實驗有關連呢?而美國夢的象徵-摩天大樓的靈感來源,竟然來自於籠中鳥、一個工程大學生偶然的提問,以及一場僥倖躲過的災難所帶來的重要教訓,還有簡陋的馬車,若沒有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發生,我們所熟悉的都市將不會是如今的景象,在這些創新的故事之中,我們或許能撇見跨領域創作的精神的實踐。
創新的過程總是出乎預料之外,有些創新始於意外,更也有些偉大的創新,卻只是因為創作者本身的樂趣而發生-遺傳法則(Law of inheritence)的發現,就完全是始於一位修道士-因為好玩-他在進行雜交培育不同種的碗豆時,意外的發現了顯性與隱性基因的奧妙。所以創作是可以單純始於自身的樂趣和沉迷的,難怪有許多答案的出現並非始於問題。但也有許多的發現是需要不同時空的人接力進行的,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創新-運動定律(Laws of motion)、盤尼西林(Penicillin)、細菌理論(Germ theory)、地動說(The earth moves)、質能互換定律(E= MC²)、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aty)、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這些創新的演化過程,有些並非在一個人類的生命周期裡就能完成的,這過程需要透過好幾世代的創新者接替與傳承,而這些人可能彼此毫不認識。既然不是師生或者父子的傳承關係,那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不同時代的人在創新的漫長發展(慢預感)中為同樣的根源而著迷呢?是什麼讓不同時空的人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最後共同成就了連他們自己都從未想過的成就?是什麼使得他們謙卑的不為名利的奉獻生命?這背後是否有著共同的根源,冥冥之中支持著人類共同創新的歷史?如果整合人類史上偉大的發明與發現,是否能幫助我們找到創作的通性呢?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3) 現實給創作者什麼?
現實給創作者什麼?
諾貝爾獎得主及行為金融學創始者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經提到一份關於現實環境影響快樂的數據,數據顯示年收入低於六萬的美國人明顯的因為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而非常不快樂,越窮的快樂程度越低迷,而年收六萬以上的人快樂的程度則是一條水平線,快樂不再跟隨著物質的滿足而升高,意思是說很多時候快樂在這個階段就開始停滯不前、原地打轉了!
2010年我在雪梨駐村時,我問隔壁工作室的韓國藝術家想進行什麼樣的創作?她回答說:「我媽媽特別告訴我不要做太大的金屬雕塑,這樣到時候運回家會非常麻煩,而且還要花很多錢。」這個回答聽起來是很合理,一般人也不難理解;許多創作者在創作時會因著自己的個人條件去考量某些現實因素,然而,"考慮現實"的這個動作其實也在那當下活化了某些腦區。所以創作者的創作態度和動機,是否會因考量著現實而遭受扭曲,對創作產生助力或者阻力呢?
身處在台灣文化下的創作者不難發現到,社會上的主流思考不斷迫使著各個世代的創作者面臨許多面向的現實壓力,每年都有許多選擇了創作這條路的新鮮人,面臨到不被家人支持的壓力、未來發展的不穩定、經濟來源的窘境、同儕間競爭與比較、獎項與社會認同的得失等等狀況;縱使是已經在創作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仍然可能要面對著新作發表前,眼看時間已經不夠用卻正逢靈感空窗期的焦慮,有時是風格受限而無法跳脫,有時還要遭受被評論和貼標籤的恐慌,或者會質疑自己的成就可以到哪裡?甚至還要處理市場競爭與賣座壓力等等問題,這些種種考驗,幾乎都關係著時間、金錢與成就。這樣看來,現實到底是創作人的盟友還是敵人呢?目前被歸類為台灣之光的國際知名導演李安先生他說過:「我可以處理電影,但我無法掌握現實。面對現實人生,我經常束手無策,只有用夢境去解脫我的挫敗感。」
在創作者進入自己的創作世界之前,似乎有著許許多多的社會現實等著。但是人似乎不太考量現實的本質是什麼?好像是人出生下來,現實就像錢的化身一樣理所當然的存在。終究是現實就是如此,還是是創作者自己把現實世界建構起來的呢?是我們天生就愛競爭獎項,還是社會價值觀讓我們渴望獎項?是我們本身擁有的資源太少,還是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這麼多?是我們靈感的醞釀期太長,還是我們自己在設下期限的時候就先犯規了?如果我們不是我們所想,而是我們所為(註三)呢?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2) 快樂的創作模式是什麼樣子?
快樂的創作模式是什麼樣子?
好創作與"好靈感"息息相關,但是這難以捉摸又誘人的神性精靈,不會憑空就送你這份大禮,年輕時的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並不是成天坐在蘋果樹下無所事是,恰巧幸運的看到蘋果掉落,就隨即發現了地心引力了,事實上他對於科學領域一直有著相當程度的熱誠,在這項偉大的發現被頓悟之前,他其實做了不少的準備。但是,像這類偉大的創新故事經過世人幾世紀的歌頌之後,留在人心中的印象幾乎只剩下-"他就是個天才"-這般片面的誤解,反而忽略他也曾有段長期沉浸在解答謎團、不斷犯各種錯誤的探索過程。
同樣的,創作的靈感也不會憑空掉下來,然後剛好砸到哪個需要靈感的人腦袋上,本篇研究將從靈感出現前的「模式(pattern)」開始談起,靈感,其實是情緒的產物之一,所以當我們尋找靈感的時候先決條件是要"先有感覺",而「快樂」則是好靈感的最佳驅動力,詳細的科學印證研究以及案例,在上一次『從近代腦科學透視當代藝術的跨領域思維』這份研究中都有詳細介紹,在此就不再贅述。情緒有好壞與質量之分,當創作者透過情緒來推動藝術創作時,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運用的能量品質呢?我認為無論是任何領域的創作者,在創作之前有些心態上的調整是需要先建立起來的-如果希望藉由最好的驅動力來誘發創作靈感,就必須先進入快樂的「高情緒」狀態。
由「快樂」出發的創作模式是什麼?當大腦進入快樂狀態,一直到靈光乍現的瞬間,這過程中是否有著無法估量的"神秘力量",讓人自然而然的走在正確的頻率上,不需要刻意遵循步驟,不需要透過意志力帶領,確可以讓靈感在最巧妙、同時也是最恰當的時機自然浮現呢?在那過程當中是否有著某種"心法"可以讓創作者彷彿是對心智的胃口大開,盡情攝取許多看似毫不相干的新資訊,而且不再有艱澀難懂的陌生術語,任何其他專業的學科領域都變的像鄰家小女孩一樣的容易親近又可愛?當你壓根忘記了創作這件事情的當下,靈感有沒有可能會在這時候出奇不意的顯現呢?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快樂」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實際上大多數的人又對它了解多少?每當我向別人介紹「快樂」,有時候會遭到輕挑和嘲笑的白眼,他們的表情彷彿是說:「你當我是白癡嗎?」,也許那些給臉色的人並沒有錯,也許單單用這兩個字形容是太過於粗淺了,所以在這次的調查與研究中,我認為有責任慎重的介紹我所謂的「快樂」是什麼。
我認知中的「快樂」是可以測量的,在上一份的研究與調查的『觀察與訪談紀錄』中我們所採用的一份測驗,可以透過受測者們潛意識所回覆的答案來探測他過去大腦中所累積的情緒經驗值-這當中就包含了「快樂」的經驗值,在三千多人的受測資料統合中,我們不難發現擁有高質量「快樂」情緒經驗值的人僅佔極少數,比例約佔3~5%,也就是說-人口總數中大約只有相當少的人感受過我們所謂的「快樂」,更精準的測量方法則是透過核磁共振掃描儀,測量大腦關於「快樂」的腦區其活躍程度就能揭曉;然而,那種高頻的快樂狀態,其實許多人是曾經"短暫體驗"過的喔-如果你搭過雲霄飛車的話,就是那種經歷了一趟慢慢攀升到雲端,再急速垂直墜落後,持續快速飛行、旋轉、倒立、360度再峰迴路轉之後急煞!最後再慢慢滑行,把腦袋一片空白的你送到出口-記得那過程中的感覺嗎?試著想像,擁有「快樂」高感知的人,他們的大腦運作常常就是搭雲霄飛車的狀態-他們不用經常去買遊樂園的門票,因為生活中隨處的訊息都是入場券,他們不只容易進入那樣的情緒,而且維持的時間可以比一般人長久且深刻、強烈,連鎖反應更是隨時可以一觸即發。
關於高程度情緒的生、心理狀態-亦即大腦呈現的運作方式,這方面的科學相關研究資料我們也在上一次研究報告中摘錄了許多,這次我將不再引述科學家的實驗案例,而是從自己三年來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做回顧式的完整紀錄,這一路上身體和心智確實發生許多峰迴路轉的轉折,過程中一直不斷的累積能量,本來只是強化,最後躍變成特化的演變歷程,我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一直在改變,那種感覺就像自己還在長高一樣,但這和發育期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會一直長到什麼時候。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1)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她曾經說到關於靈感帶給幾世紀創作者的精神和身體折磨,當那本她自稱是"奇蹟式成功"的暢銷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Pray,Love)風行全球,並且被拍成電影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深谷在她心中越掘越深,無論她走到何處,所有人看待她的方式就好像,她人生的高峰已經在她背後了,而她很有可能再也無法超越,無法再寫出一本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在乎的書,而她接下來就是準備要完蛋。這件事情又觸發她想起二十年前,當她還是個青少年,告訴別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作家,她就常碰到同樣帶著出自幾分恐懼的反應,通常人們會說-「你不怕你永遠都不會成功嗎?」、「你不怕終身都要做著這樣的工作,卻一點成就都沒有,然後你就這樣困死在破碎的夢當中,言語中還充滿著失敗的苦楚?」-諸如此類的,就是從事創作的人,這輩子都會面對到的種種質疑。
如今,我思索著這個同樣的問題-這合理嗎?身為一個人却被預期著該為他的夢想,他想做的事情感到害怕,害怕沒才華、害怕被埋沒、害怕窮困潦倒、害怕過氣、害怕沒得獎、害怕江郎才盡、害怕創作的路可以走多遠,從事創作的人好像可以害怕很多事情,到底在「創作」的領域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具體的東西?似乎用著某種方式,持續的讓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擔心著我們的未來呢?
更詭異的是,當任何奇特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者事件發生後,通常一句"藝術家都是這樣",似乎就瞬間平息了所有的疑問。創作的身份除了帶給人一種不安定感,好像還同時兼具著許多惡名。平心而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是創作領域的人-藝術家、音樂人,歌手,作家,電影人等等,因酗酒、濫用藥物、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殺-而享譽全世界,台灣藝術學校中的"菸酒所(研究所)"就有點這樣的聲譽;只要回頭看過去的二十世紀裡,就有無數偉大的創作靈魂隕落,而這些藝術家通常早逝,並且總是死於自己的手上;即使是沒有真的自殺的人,似乎也被他們自身的才華所困擾著-諾曼梅勒(Norman Kingsley Mailer)(註二),在他死前的最後一場訪問中他說:「我的每一本書,都殺死我更多一些」-對於用來形容一生的心血而言,這是很不尋常的宣言吧!但當是我們聽見別人這麼說時,眼睛甚至不會眨一下,因為長久以來我們聽過太多類似的說詞,且不知為何,我們內化並共同接受這觀念,覺得創意和受苦天性本應該連結在一起,而藝術才華到頭來,總是會導致苦悶。創作的過程,難道就不能是一種完全美好的享受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