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世界歷史的創新,又是如何發生的?
在二十世紀初,追尋人類飛翔的可能就像今日的網路商機開發一樣,每個人都躍躍欲試,當時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頭號競爭者塞繆爾.蘭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是呼聲最高,也是獲得最多支持的主流研發者。他不但獲得國防部的研發資金,自己本身也具備哈佛大學的學位,還雇用當時最好的人才,紐約時報的記者每天也跟著他到處跑,就是為了要第一時間見證歷史性的那一刻,而他也期望能因此名利雙收-結果沒想到記者押錯寶了。幾百英哩遠在俄亥俄州代頓的萊特兄弟,他們用自己腳踏車店裡的現金來支付自己的夢想,他們的團隊中沒有一個人是大學畢業的,當時甚至沒有任何人看好他們會成功。但和塞繆爾.蘭利不同的是,萊特兄弟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創造出這架飛行機器,這結果將會改變世界的軌道。事實證明萊特兄弟成功了,雖然在他們成功試飛後的好幾天外界才得知這個不敢置信的消息,而塞繆爾.蘭利當下就離職了。關於那些懷抱著"改變世界"這個夢想的成功創新者,他們似乎都敢於挑戰現狀,質疑那些不可質疑的事情,就像賈伯斯年輕時,他也每每在會議中告訴蘋果的員工,不要當因循主義者,不要墨守成規,要有創造力,發明某種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他們共通的特質是不只有打造夢想的勇氣,更有實現夢想的精神,他們具備著大膽預測的力量,以及能夠預見未來的獨特視野。
然而有人一心走在改變世界的道路上,但卻也有些人,在誤打誤撞之下改變了世界-有誰想的到汽車的發明竟然與一位蘇格蘭的獸醫、幾千隻被屠宰的動物,以及一場令人提心吊膽的熱油實驗有關連呢?而美國夢的象徵-摩天大樓的靈感來源,竟然來自於籠中鳥、一個工程大學生偶然的提問,以及一場僥倖躲過的災難所帶來的重要教訓,還有簡陋的馬車,若沒有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發生,我們所熟悉的都市將不會是如今的景象,在這些創新的故事之中,我們或許能撇見跨領域創作的精神的實踐。
創新的過程總是出乎預料之外,有些創新始於意外,更也有些偉大的創新,卻只是因為創作者本身的樂趣而發生-遺傳法則(Law of inheritence)的發現,就完全是始於一位修道士-因為好玩-他在進行雜交培育不同種的碗豆時,意外的發現了顯性與隱性基因的奧妙。所以創作是可以單純始於自身的樂趣和沉迷的,難怪有許多答案的出現並非始於問題。但也有許多的發現是需要不同時空的人接力進行的,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創新-運動定律(Laws of motion)、盤尼西林(Penicillin)、細菌理論(Germ theory)、地動說(The earth moves)、質能互換定律(E= MC²)、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aty)、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這些創新的演化過程,有些並非在一個人類的生命周期裡就能完成的,這過程需要透過好幾世代的創新者接替與傳承,而這些人可能彼此毫不認識。既然不是師生或者父子的傳承關係,那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不同時代的人在創新的漫長發展(慢預感)中為同樣的根源而著迷呢?是什麼讓不同時空的人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最後共同成就了連他們自己都從未想過的成就?是什麼使得他們謙卑的不為名利的奉獻生命?這背後是否有著共同的根源,冥冥之中支持著人類共同創新的歷史?如果整合人類史上偉大的發明與發現,是否能幫助我們找到創作的通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