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1)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她曾經說到關於靈感帶給幾世紀創作者的精神和身體折磨,當那本她自稱是"奇蹟式成功"的暢銷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Pray,Love)風行全球,並且被拍成電影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深谷在她心中越掘越深,無論她走到何處,所有人看待她的方式就好像,她人生的高峰已經在她背後了,而她很有可能再也無法超越,無法再寫出一本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在乎的書,而她接下來就是準備要完蛋。這件事情又觸發她想起二十年前,當她還是個青少年,告訴別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作家,她就常碰到同樣帶著出自幾分恐懼的反應,通常人們會說-「你不怕你永遠都不會成功嗎?」、「你不怕終身都要做著這樣的工作,卻一點成就都沒有,然後你就這樣困死在破碎的夢當中,言語中還充滿著失敗的苦楚?」-諸如此類的,就是從事創作的人,這輩子都會面對到的種種質疑。

  如今,我思索著這個同樣的問題-這合理嗎?身為一個人却被預期著該為他的夢想,他想做的事情感到害怕,害怕沒才華、害怕被埋沒、害怕窮困潦倒、害怕過氣、害怕沒得獎、害怕江郎才盡、害怕創作的路可以走多遠,從事創作的人好像可以害怕很多事情,到底在「創作」的領域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具體的東西?似乎用著某種方式,持續的讓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擔心著我們的未來呢?



  更詭異的是,當任何奇特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者事件發生後,通常一句"藝術家都是這樣",似乎就瞬間平息了所有的疑問。創作的身份除了帶給人一種不安定感,好像還同時兼具著許多惡名。平心而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是創作領域的人-藝術家、音樂人,歌手,作家,電影人等等,因酗酒、濫用藥物、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殺-而享譽全世界,台灣藝術學校中的"菸酒所(研究所)"就有點這樣的聲譽;只要回頭看過去的二十世紀裡,就有無數偉大的創作靈魂隕落,而這些藝術家通常早逝,並且總是死於自己的手上;即使是沒有真的自殺的人,似乎也被他們自身的才華所困擾著-諾曼梅勒(Norman Kingsley Mailer)(註二),在他死前的最後一場訪問中他說:「我的每一本書,都殺死我更多一些」-對於用來形容一生的心血而言,這是很不尋常的宣言吧!但當是我們聽見別人這麼說時,眼睛甚至不會眨一下,因為長久以來我們聽過太多類似的說詞,且不知為何,我們內化並共同接受這觀念,覺得創意和受苦天性本應該連結在一起,而藝術才華到頭來,總是會導致苦悶。創作的過程,難道就不能是一種完全美好的享受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