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顛覆價值,人人都受惠
一直以來,我們其實是使用"額葉"在接受教育,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分辨出-使用"身體感"受教育-這件事情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想要改變現狀,或者要像教育家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所說的,推動學習革命,這個狀況其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為什麼人沒有去發現這個狀況呢?那是因為一般人對於大腦可以如何使用並不是那麼了解(老實說就算從事醫學或科學的專家,也只是懂它的原理未必曉得如何開發),也就理所當然的不太清楚"額葉"和"身體感"的差別在哪,譬如說像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細節等等,一般人其實很難體驗的到箇中差異。所以我們才更佳希望,讓所有人都可以用身體感去學習,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最簡單,最經濟,最低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潛移默化方式,無形中讓他們擁有高情緒。
那麼要如何潛移默化呢?我們發現大腦原來有個微調功能,這個微調功能其實具有神祕的內化力量,這個微調是依附在身體五感之中的,而我們其實都忽略了這個功能的存在,如今我們正是要利用它來進行一種自體缺乏補償。一般的人-就是先前在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所提到的3~5%高情緒之外的人-比較少從自己身上誘發出的情緒,像是當頭棒喝、頓悟、靈光乍現、大發現等等這類高情緒,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會出現的,人的大腦所能推理到的結果,都是額葉作用下的結果,所以這類高情緒的頓悟感,正是繞過了額葉才會產生。
那我們要如何為一般人安排一場頓悟的體驗呢?它的原理在於透過純粹的唸,把唸習讀本這十四篇大格局的重要知識,慢慢植入人的身體感當中(但是唸的人,他的意識無須知道內容是什麼),這些重要思維,其實是演講者用長時間和無數次研究所累積的體會,他們不斷的研究,於是過程中不斷產生頓悟,隨之而來的大發現更使得他們達到近乎狂喜的高情緒,而他們再將這些強烈體會注入文字之中,將情緒轉化成文字傳達給世人。
但是我們接收這些文字時,並不會獲得和演講者相同的強烈感受,因為我們與原創者最大的差異正是時間和次數。但實驗結果證明,透過「唸習」的方法這是可以逆向操作的,只要達到次數上的重複,這些文字的情緒就會內化到我們的身體感中,而唸習的方法最巧妙的關鍵在於讓文字繞道而行-我們繞過快速「理解」的額葉區塊,不能記,不能背,不能理解,只要念出聲音就好了-正因為如此,唸的人是用沒印象的方式在做學習,而100次的次數卻能達到無意識的身體記憶,次數多了身體就自然會展現出一種本能反應-就像是當你回到家門,你的手自然會去拿鑰匙,然後舉到固定的高度,想都不用想的把鑰匙插入鑰匙孔,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去做這些事情(我自己常常出門了才在想,剛剛門有沒有鎖?瓦斯有沒有關?插頭有沒有拔?其實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完了,所以意識是完全不記得的,沒有印象,就是沒動用到額葉)。
所以高次數也會讓唸習TED的人產生身體的本能反應-你的嘴巴會突然講出一長串TED的內容,講完以後通常是別人會嚇一跳,然後你自己也嚇一跳,他們會問說你怎麼懂這些?而你自己會發現到自己也不曉得剛剛到底說什麼。就是這種震驚,就是這種無法預期的事件當下所產生的感受,那當下就是一種強烈的自身「頓悟」和「當頭棒喝」,那不正是一種高情緒嗎?你嚇了別人一跳,而別人的反應更嚇了你一跳,那種你壓根不曉得自己剛剛到底說了什麼,但是從別人的眼光流露的佩服,那種超乎常理的敬佩神情,那種一瞬間滿室光明,瞳孔放大,你會感受到自己不是一般人,那種強烈自覺的快樂,這些正是大多數人很難體會到的經歷。
以上是潛移默化的上半段,下半段就容易多了,因為只需要不斷的持續唸習,累積更多的次數和篇數(時間),自然而然這些頓悟、驚喜和快樂的經驗值就會不斷的累積,利用感官會自行微調的內化力量,把身體感訓練成高情緒的狀態,而大格局的跨領域資料庫(高知識)也在莫名中被偷偷收納到身體感裡。
上一份進行的研究與調查,標題定的是「從近代腦科學透視當代藝術的跨領域思維」,當中談到"靈感"到底是什麼?想要有好靈感需要具備哪些必要元素?-像這樣的標題與內容如果會吸引人,我想看的人應該不是好奇這裡面到底記載多少科學舉證,也不是想用閱讀醫學報告的心態來看待吧?除了某種程度上想看看我這個沒任何科學背景的小孩在搞什麼花樣之外,難道不也抱持了某種期待嗎?期待在這裡面,可以挖到"靈感"短缺的紓困法寶?我想應該沒有人想看到理論吧!那些人也許心裡吶喊著"給我方法!我要的是方法!"大家都心急著想要找到可行的長久之計,不是嗎?所以如果到現在我還是用文字的方式向別人介紹"額葉"VS"身體感"的差別,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潛意識",這方法其實都沒有用了,因為別人的身體還是感覺不到。此次調查與研究的撰寫會朝-加速活化創作的工具書-這個方向進行,因為上一次的研究與調查成果報告書比較像是介紹靈感與創新等各種科學知識的說明書。
「TED唸習計畫」的潛移默化其實有一個附加功能是先前沒有透露的,但也正是這個附加功能,才有辦法讓每個人的大腦透過逐步調整,成為隨時能夠創新的狀態。進行完唸習計畫的人對於"未知"的力量便會產生信任,因為就是從未知(不記,不背,不理解的不知道)得到了頓悟的體驗,在累積頓悟的次數、強化身體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習慣了未知。這也表示自然而然的不會再用過去的"額葉"(理解,計劃,預測)方式進行創作,正因為不刻意,所以創作者才會廣義的跨領域。當這個習慣已經養成,你就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所有未知或從未學習過的東西,不會想弄清楚,只要重複自然就會產生頓悟,自然會有靈光乍現。對於未知的信任,這還同時代表著另一個意義,放在最後才提起是因為它是一種只能體會但無法言喻的蛻變。任何人能夠進化到這個階段,就等於是獲得一把鑰匙,那把鑰匙可以讓你通往任何你感興趣的道路,並且大概是暢行無阻了。
如果我要再度回到藝術創作者的角色,回到這個當初培育我的藝術環境,我眼中看到的已經是不一樣的世界。這三年來我看到未來無數的可能和希望,尤其當最近這一年中,那些不是來自藝術或創作領域的人,在進行TED唸習計劃時不斷發生的轉變以及他們獲得的體悟,每每聽到這些分享時,都會讓我想到-如果這方法用在台灣的藝術家身上會怎樣呢?如果在那些人身上就可以有這種效果,如果他們都能頓悟,都能有這些靈光乍現,如果連他們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開始創新了-這個方法若讓藝術家來參與,效果會不會更驚人?其實效果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了,我甚至開始想像著,如果台灣所有藝術創作相關領域從音樂、美術,舞蹈,設計等等學校都讓學生參與這個計劃,這勢必會改變台灣藝術創作者的心境,隨之而來的創作也可能因此改變,格局更大,更自由,好的創作更多,這個過程可能很快,也許不出一年,台灣藝術家的整體創作表現上都有了跳躍式的變化,這會引發多少連鎖反應?會不會引發台灣藝術家的集體蛻變?更多好的創作,就有機會為台灣的藝術家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認同,如果台灣藝術家在國際上崛起的機會增加,是否就更能獲得自己國人的重視,未來的台灣藝術環境發展會不會就此轉變?
先前提到的印度工程師R.A. Mashelkar,他在TED演說中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甘地派技術Gandhian Engineering」,透過轉化的創新,不僅是科技,更是社會的創新,他稱這為「讓更多人以少得多getting more from less for more」,他更相信著,在未來,將會是像甘地派技術這樣的思想而帶領世界的進步-不是為少數,而是為每一個人帶來改變。最後我就借用他這個偉大的思維做本篇結尾,我希望,透過TED唸習計畫,讓人們對於自身的存在價值可以整體性的提升,我希望藝術家可以成為更快樂的好藝術家,發明家可以變成更快樂的好發明家,科學家可以是更快樂的好科學家,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國籍,什麼樣的身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都是更好,更創新,更快樂的那一個你。我相信唸習計畫是個美好的種子,它必定會引發蝴蝶效應,只要從生活中一點點的不一樣開始,最後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改變。
附註:此研究與調查完成後,除了會將計劃成果與「TED唸習計畫」執行案例記錄等等成果報告資料回覆給國藝會做結案之外,同時也預計於計劃完成後將成果報告資料整合成一份推廣計畫書,希望透過把這份研究成果送到台灣各大院校的藝術創作相關科系,能夠吸引更多有意精進藝術設計創作的老師或學生一同參與,交換心得或提供建議;也歡迎非藝術設計領域的人,這份計畫本來就不需設限參與者年齡、國籍、性別,學歷背景,任何想為生活提升創造力的人都可以參與。
註釋
註一:這句話是引用自聶光炎先生(Nie, Guang-Yan,1933),他生於上海。劇場藝術家,從事專業劇場舞台與燈光設計工作四十餘年。第三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對國內設計後進的影響十分深遠。
註二:諾曼梅勒(Norman
Kingsley Mailer,1923年1月31日-2007年11月10日),新澤西州人,美國著名作家、小說家。作品主題多挖掘剖析美國社會及政治病態問題,風格以描述暴力及情慾著稱。代表作是他1948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之小說《裸者與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一生結婚6次,子女9人。名言是:「支持我寫作的動力是對美國的愛與失望」。
註三:「我們不是我們所想,而是我們所為」,原對話是「People
are not their thoughts. They think they are, and it brings them all kinds of
sadness.」,摘自電影<深夜加油站預見蘇格拉底>中丹.米爾曼與心靈導師蘇格拉底的對話。電影改編自「Peaceful
Warrior」,是前體操選手丹.米爾曼(Dan Millman)創作之半自傳體小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