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3) 現實給創作者什麼?

現實給創作者什麼?

  諾貝爾獎得主及行為金融學創始者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經提到一份關於現實環境影響快樂的數據,數據顯示年收入低於六萬的美國人明顯的因為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而非常不快樂,越窮的快樂程度越低迷,而年收六萬以上的人快樂的程度則是一條水平線,快樂不再跟隨著物質的滿足而升高,意思是說很多時候快樂在這個階段就開始停滯不前、原地打轉了!

  2010年我在雪梨駐村時,我問隔壁工作室的韓國藝術家想進行什麼樣的創作?她回答說:「我媽媽特別告訴我不要做太大的金屬雕塑,這樣到時候運回家會非常麻煩,而且還要花很多錢。」這個回答聽起來是很合理,一般人也不難理解;許多創作者在創作時會因著自己的個人條件去考量某些現實因素,然而,"考慮現實"的這個動作其實也在那當下活化了某些腦區。所以創作者的創作態度和動機,是否會因考量著現實而遭受扭曲,對創作產生助力或者阻力呢?

  身處在台灣文化下的創作者不難發現到,社會上的主流思考不斷迫使著各個世代的創作者面臨許多面向的現實壓力,每年都有許多選擇了創作這條路的新鮮人,面臨到不被家人支持的壓力、未來發展的不穩定、經濟來源的窘境、同儕間競爭與比較、獎項與社會認同的得失等等狀況;縱使是已經在創作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仍然可能要面對著新作發表前,眼看時間已經不夠用卻正逢靈感空窗期的焦慮,有時是風格受限而無法跳脫,有時還要遭受被評論和貼標籤的恐慌,或者會質疑自己的成就可以到哪裡?甚至還要處理市場競爭與賣座壓力等等問題,這些種種考驗,幾乎都關係著時間、金錢與成就。這樣看來,現實到底是創作人的盟友還是敵人呢?目前被歸類為台灣之光的國際知名導演李安先生他說過:「我可以處理電影,但我無法掌握現實。面對現實人生,我經常束手無策,只有用夢境去解脫我的挫敗感。」


  在創作者進入自己的創作世界之前,似乎有著許許多多的社會現實等著。但是人似乎不太考量現實的本質是什麼?好像是人出生下來,現實就像錢的化身一樣理所當然的存在。終究是現實就是如此,還是是創作者自己把現實世界建構起來的呢?是我們天生就愛競爭獎項,還是社會價值觀讓我們渴望獎項?是我們本身擁有的資源太少,還是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這麼多?是我們靈感的醞釀期太長,還是我們自己在設下期限的時候就先犯規了?如果我們不是我們所想,而是我們所為(註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