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創作模式是什麼樣子?
好創作與"好靈感"息息相關,但是這難以捉摸又誘人的神性精靈,不會憑空就送你這份大禮,年輕時的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並不是成天坐在蘋果樹下無所事是,恰巧幸運的看到蘋果掉落,就隨即發現了地心引力了,事實上他對於科學領域一直有著相當程度的熱誠,在這項偉大的發現被頓悟之前,他其實做了不少的準備。但是,像這類偉大的創新故事經過世人幾世紀的歌頌之後,留在人心中的印象幾乎只剩下-"他就是個天才"-這般片面的誤解,反而忽略他也曾有段長期沉浸在解答謎團、不斷犯各種錯誤的探索過程。
同樣的,創作的靈感也不會憑空掉下來,然後剛好砸到哪個需要靈感的人腦袋上,本篇研究將從靈感出現前的「模式(pattern)」開始談起,靈感,其實是情緒的產物之一,所以當我們尋找靈感的時候先決條件是要"先有感覺",而「快樂」則是好靈感的最佳驅動力,詳細的科學印證研究以及案例,在上一次『從近代腦科學透視當代藝術的跨領域思維』這份研究中都有詳細介紹,在此就不再贅述。情緒有好壞與質量之分,當創作者透過情緒來推動藝術創作時,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運用的能量品質呢?我認為無論是任何領域的創作者,在創作之前有些心態上的調整是需要先建立起來的-如果希望藉由最好的驅動力來誘發創作靈感,就必須先進入快樂的「高情緒」狀態。
由「快樂」出發的創作模式是什麼?當大腦進入快樂狀態,一直到靈光乍現的瞬間,這過程中是否有著無法估量的"神秘力量",讓人自然而然的走在正確的頻率上,不需要刻意遵循步驟,不需要透過意志力帶領,確可以讓靈感在最巧妙、同時也是最恰當的時機自然浮現呢?在那過程當中是否有著某種"心法"可以讓創作者彷彿是對心智的胃口大開,盡情攝取許多看似毫不相干的新資訊,而且不再有艱澀難懂的陌生術語,任何其他專業的學科領域都變的像鄰家小女孩一樣的容易親近又可愛?當你壓根忘記了創作這件事情的當下,靈感有沒有可能會在這時候出奇不意的顯現呢?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快樂」這個看似簡單的詞,實際上大多數的人又對它了解多少?每當我向別人介紹「快樂」,有時候會遭到輕挑和嘲笑的白眼,他們的表情彷彿是說:「你當我是白癡嗎?」,也許那些給臉色的人並沒有錯,也許單單用這兩個字形容是太過於粗淺了,所以在這次的調查與研究中,我認為有責任慎重的介紹我所謂的「快樂」是什麼。
我認知中的「快樂」是可以測量的,在上一份的研究與調查的『觀察與訪談紀錄』中我們所採用的一份測驗,可以透過受測者們潛意識所回覆的答案來探測他過去大腦中所累積的情緒經驗值-這當中就包含了「快樂」的經驗值,在三千多人的受測資料統合中,我們不難發現擁有高質量「快樂」情緒經驗值的人僅佔極少數,比例約佔3~5%,也就是說-人口總數中大約只有相當少的人感受過我們所謂的「快樂」,更精準的測量方法則是透過核磁共振掃描儀,測量大腦關於「快樂」的腦區其活躍程度就能揭曉;然而,那種高頻的快樂狀態,其實許多人是曾經"短暫體驗"過的喔-如果你搭過雲霄飛車的話,就是那種經歷了一趟慢慢攀升到雲端,再急速垂直墜落後,持續快速飛行、旋轉、倒立、360度再峰迴路轉之後急煞!最後再慢慢滑行,把腦袋一片空白的你送到出口-記得那過程中的感覺嗎?試著想像,擁有「快樂」高感知的人,他們的大腦運作常常就是搭雲霄飛車的狀態-他們不用經常去買遊樂園的門票,因為生活中隨處的訊息都是入場券,他們不只容易進入那樣的情緒,而且維持的時間可以比一般人長久且深刻、強烈,連鎖反應更是隨時可以一觸即發。
關於高程度情緒的生、心理狀態-亦即大腦呈現的運作方式,這方面的科學相關研究資料我們也在上一次研究報告中摘錄了許多,這次我將不再引述科學家的實驗案例,而是從自己三年來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做回顧式的完整紀錄,這一路上身體和心智確實發生許多峰迴路轉的轉折,過程中一直不斷的累積能量,本來只是強化,最後躍變成特化的演變歷程,我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一直在改變,那種感覺就像自己還在長高一樣,但這和發育期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會一直長到什麼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