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未來藝術家靈感特化論與實驗計畫(5) 零與無限大-宇宙

零與無限大-宇宙
  
  「想了解極大之物,必須從極小之物著眼。」古代的希臘人首先提出理論,認為萬物都是由一個個無法再切分的微小單位所構成,他們為這單位取名為「阿托莫(atomos」,今日我們稱之為「原子(Atom)」,生命的秘密,正隱藏在極端尺寸的玄機之中,宇宙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他的觀點就提供了一個開闊的想像空間,他說:「我們都是大爆炸後的煙霧形成的,我們看到的一切,包括我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每個原子都是在宇宙演變的數十億年中被創造的。」--誰說這個公式不能反過來運行呢?如今我們想了解所有人類史上所發生過的創新事蹟,當然可以反過來的從觀察極大之物的創作模式來做為最大格局的參照點。想了解人類的創新就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歷史,想了解人類的歷史則必須先了解地球的歷史,想了解地球就必須先了解宇宙的歷史。

  宇宙是生命的源頭,宇宙的出現始於一連串的巧合,而我們的地球更是無數巧合集結之下的幸運星,若非巧合的形成時間點,我們也沒有創造生命的元素、若非巧合的距離,我們早在出現前被太陽吞沒、若非巧合的地磁結構,地球的生命將沒有保護罩、若非巧合的隕石撞擊,我們不會有月亮的出現,更不會有四季的變換,我們需要了解宇宙,然而若想進一步領略宇宙創新的精神,我們需要了解生命。自然學家Janine Benyus發表了一本與仿生學研究的書籍之後,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那些打造我們世界的人開始找上她,他們希望一個生物學家一同坐在設計桌旁來及時幫助他們啟發靈感。Janine Benyus帶著他們到自然界探險後,這些各領域的設計師體會到-原來認識(learn about)自然界是一回事,直到真的向自然界學習(learn from),才是創新轉變的開始;他們了解到,問題的答案俯拾皆是,原來已經有生物體解決了他們一輩子努力想解決的問題,38億年的實地測驗,自然界裡有遠遠超過三億種的適應良好的解決方式。

  學習大自然,不正是抄襲大自然嗎?回頭看歷史上偉大的創新,各個不正是從自然中發現靈感的證明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並沒有憑空發明什麼出來,我們一直都是不斷的在發現而已,甚至還有很多是我們尚未去發現的原來創新、創作、設計、發明、發現,到頭來都只是一種模仿,所以畢卡索才會有這句經典名言:「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無論是模仿或者抄襲,就是到神乎其技的,沒人發現的地步才會稱之為"偷",問題是,當進行模仿與抄襲之前,創作者有沒有先涉獵最大的格局?有沒有沉浸在體驗大自然的學習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